邢娜
我第一次听说连江,是刚到福州那会儿,当时我特别喜欢到处逛逛,尤其是那些早餐摊儿。就在离我家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我第一次看到“连江海鲜锅边”的招牌。
“连着江的海边?还站在锅的旁边?”这个名字真的把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北方人给惊艳到了。我后来还跟北方的朋友们吹了好几次牛,叙述做这个“锅边”的场面有多厉害:一口大铁锅,只有极少数的地方还用着传统的柴火,现在城内的店基本都改用煤气了。锅里是清亮亮的蚬子汤,里面加了小岩蛎、熟鱼干和干贝裙边,客人还能根据自己的口味随便加其他材料。
我第一次去,直接点了个“顶配版”,15块钱满满一碗,里面有新鲜的海虾、鱿鱼,还有各种我喜欢的小海鲜,再配上一根油条,让我整个人都愉悦了起来。以前就知道福建人吃得好,没想到连早餐都能这么讲究。
自那之后,我就再也没点过“顶配”了,8块钱的锅边已经很够味了,有时候配油条,有时候配油饼。锅边成为了我日常生活的开篇,我也记住了“连江”这个地方。
后来我认识了不少祖籍连江的朋友,跟长乐人一样,他们总是会有点骄傲地说:“我们那的海鲜很出名哦……”还有从小在连江生活过的朋友表示,他记忆中的连江就是一座座静谧的小渔村,民风淳朴,食物却是精致的,可能还夹杂着关于童年的回忆以及外婆的叮咛声。
在我看来,连江就是被“耽误”在了名字上。正如北京的后海没有海,连江却有238公里的海岸线,这你敢信?一个叫“江”的地方却盛产海鲜,每年的开渔季,上千只船驶出渔港,那场面据说特别壮观。带着这股好奇心,我坐上朋友的车,去见识传说中的连江。
海岸线非常蜿蜒曲折,对于喜欢公路旅行的我而言,听着歌,跟朋友聊着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黄岐镇……
连江朋友选了一间名叫四海海鲜酒楼的餐厅,就在临近码头的位置。正值休渔期,避风港里三三两两停泊着渔船,来到这样的地方,一定要把点菜交给本地朋友,因为他们才知道啥最好吃。
对于初次造访连江的我而言,这间酒楼简直就是本土风味指南的完美注释。连江的鱼丸有点气势磅礴,却保留了手打的颗粒感,馅料是飙汁的。满是墨汁的小墨鱼,卖相可以说完全没有,但懂的都懂,放进口中就是鲜味炸弹。带鱼煮粉干简直就是大海的馈赠,每一口都在讲述着海洋的故事。
连江的海鲜对我而言是天然且自然的鲜,这种鲜甜感无需任何额外的修饰,只是去激发本身的味道就足够了。对于能在休渔期吃到这些的我们,已经很满足了,只要到了八月中旬,连江渔船便会开足马力,呈现另一番景象。朋友特意带我去了每年开渔的码头,我似乎已经听到了汽笛声正在召唤着我。
连江青芝寺一定是个神奇的存在。朋友说,她也并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到大每次春游都会到连江的这座寺庙。我喜欢长时间地注视着摩崖石刻,在这里时光会不知不觉地停驻。
在连江,你还能找到那种吃饭、喝茶、打牌一站式搞定的地方。那天去的“孟溪边上”,名字里透露着优雅,就坐落在青芝山脚下的一片静谧之地。这间餐厅的菜品有点意思,主打的是融合菜,黑松露炒饭、沙律芝士烤大虾、香煎鹅肝以及石斛花炖海参端上来的时候,我惊住了。在山脚下做创意菜,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初次造访连江,却给我一种莫名的熟悉之感,可能是因为朋友们总是夸这里的海鲜好,也可能是在梦里来过,也许我上辈子就是福建人吧,走到哪里都跟回家了一样。
开渔季,我们再会吧!我会带着一票人来参加这声势浩大的开渔仪式,在码头等着那种收获的喜悦,毕竟对我们沿海的人来说,靠海就是要吃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