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宗教信仰 福州的清真寺

福州的清真寺

广告位

来过福州旅游的朋友都知道,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是福州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这里不仅较完好地保留着大片的明清古建筑,也有非常多的特色美食,同时身为5A级旅游景区非常良心地不收门票,每天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可实际上,在“三坊七巷”附近,还有许多“低调”的历史建筑,同样值得大家游览。

比如,在“三坊七巷”旁的“福州清真寺”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文人价值的重要建筑,由于靠近三坊七巷景区,附近也有地铁站,所以每天经过这里的游客也是熙熙攘攘,然而,很多游客没注意到,甚至连一些久居福州的人也没注意到,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建筑所处的位置比较“尴尬”。

据寺内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建清真寺记》碑记载,该寺初创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元代至正年间,原寺因年久失修导致殿堂倾倒,后来由时任福建廉访使司佥事的张孝思捐献自己的俸禄银重新修葺,寺址在福州城南侯邑官贤坊之界,东侧为官衢,西侧是邑庠,南边靠民房,北边依万寿巷,全寺纵横为三十多丈,约100多米。明嘉靖辛丑(1541)寺毁于火灾,后由古里国(印度卡利卡特)使臣葛卜满的后裔葛文明(时侨居福州)主持重建,历时9年完成。据考证,该寺址原为五代闽国闽康宗王继鹏(王昶)的太平宫,闽永和元年(936年)王继鹏即皇位后将宫殿舍为佛教寺庙万寿院,元代时成为清真寺的地产。

在崭新高大的“洋葱头”建筑后面的清真寺其布局类似传统四合院,分为3进。建筑整体坐西向东,门前左右分列翼墙,单檐庑殿顶。门内石铺庭院,左右廊房各三间。殿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前廊后堂,前廊宽敞, 大殿礼拜堂居中三间,左右两侧稍间仅设有堂门,上加雨披,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大殿四面环绕长廊,殿中部原为一座面阔5间、进深4间的中殿,后改建成一座穿堂式中殿,形成了工字形大殿平面。殿堂后建住宅、厨房。堂廊前设石栏杆。1989年,临街寺门改建为伊斯兰建筑“邦克楼”。三层,砖石结构,圆顶。寺内现藏明、清碑刻6通。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当中,像教堂这样的礼拜场所,通常都会建在比较空旷的地方,甚至还带有很大的广场,并且建筑外观也是非常精美的样子。可是福州的这座清真寺,被它旁边的高楼大厦“夹击”,只有一面正对着马路,建筑外观也是十分朴素,如果不是它顶上“洋葱头”很显眼,真的很难注意到,被许多游客错过也是可以理解的。

闹中取静的清真寺

福州清真寺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殿外庑廊竖有明代石碑两方,其一为明永乐五年(1407年)保护伊斯兰教的圣谕;其二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清真寺记》。福州清真寺重建后,曾多次整修。本寺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现存的有寺二门的一条阿文清真言石刻门楣;一尊有阿文《古兰经》经文的铜铸三足鼎等。不管怎么说,福州清真寺也算是一个极具历史人文价值的景点,在众多教堂中属于非常独特的一座。

福州清真寺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重修,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它最新重修后的样子,临街为三层结构的邦克楼,是一幢圆形穹顶的砖石结构建筑,非常宏伟,邦克楼中间是一扇巨大的尖顶木门,这扇门平时都紧闭,两旁的高楼大厦要比它高出许多,所以很容易被大家忽视。

大寺建寺以来,名人辈出,多有记载,如萨琦、赵荣、马文庆等,对修专皆有重大贡献。本坊教民约450户,1000多人,教民有回、维吾尔、乌兹别克等族。

目前“福州清真寺”已经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州唯一穆斯林礼拜场所,教民有回、维吾尔、乌兹别克等多个少数民族,可以说是福州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筑。如果你也对穆斯林或者穹顶建筑感兴趣,非常推荐来这里游览一番。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