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朝末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文化已经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在民间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有了一些影响力。
东汉明帝时期,传说明帝有一天夜里做梦,梦到一位浑身闪闪发光的金人,头顶上还散发出五彩斑斓的白光。那金人不断地在宫殿中飞行,穿梁绕柱,霞光万道,最后一路向西飞行,消失不见了。于是,汉明帝召集众大臣,给他解梦。
他的大臣中有一些见识广博的就对汉明帝说到:“启奏陛下,据臣等所知,陛下说梦到的极有可能是西方的圣人‘佛’。”
“哦,什么是‘佛’呀?”汉明帝迫不及待地问道。
只见大臣慢条斯理地回答道:“据微臣所知,西方的‘佛’,又叫觉者,就是觉悟了的人,据说他可以‘超越生死,看透轮回,断一切烦恼’。”
汉明帝听后若有所思,对佛有了兴趣,有了求佛的念头。
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郎中蔡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求取佛经,摹写佛陀的遗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郎中蔡和等与天竺高僧迦叶魔腾、竺法兰,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洛阳。他们还带回了经书和释迦牟尼立像。汉明帝亲自接见了天竺僧人,并把他们安置在东门外的鸿胪寺。
公元68年,汉明帝又命人在洛阳城雍门外仿造天竺袛园精舍,修建了专门的住所,有塔、有殿、有壁画,精美无比。从此,天竺僧人就在这里翻译佛经,传授佛教礼仪,最后在这里圆寂。而他们翻译的第一步汉传佛典就是《四十二章经》。因为这些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所以这座寺院就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的建立和《四十二章经》的翻译,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了中国。
罗源县也有一座白马寺,始建于唐中和二年。已有千年的历史,为罗源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庙是土木结构,主体建筑为一间单檐大雄宝殿。坐落于鉴江镇东湾村狮子山下,背靠山峦,面朝溪流,静静地讲述这里古老的故事。

传说,寺里大师辈出,功夫卓绝。一位镖师要与一村民比试,村民躲进白马寺寻求和尚的帮助,第二日,镖师不敌和尚,连忙道歉悻悻而去。原来在这样庄严肃穆的寺庙里,也有平凡人间的趣味故事。
白马寺四周的景致也十分秀美,穿行其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多了一份宁静,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是外出散心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