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乐区和平街东向,有一座横跨汾阳溪的石板桥——太平桥。太平桥身长8米,阔5米,上接芝山诸水,下通普照桥。桥面栏柱有石狮雕饰,两侧桥栏各两尊,桥上一碑立于桥头,刻曰“太平桥”,有着“人和时宁”之寓意。
抚今追昔谈古城,太平桥是这座城市的年轮,上接芝山诸水,下通普照桥。桥面栏柱有石狮雕饰,两侧桥栏各两尊,桥上一碑立于桥头,刻曰“太平桥”,有着“人和时宁”之寓意。上款“皇明隆庆四年庚午春月吉日”,下款“赐进士知县事苏州蒋以中重建”。同侧的石碑上阴刻着碑文《太平桥碑阴记》,讲述着这座桥的历史沿革及重建经过。
当年,任长乐县长的王伯秋在公余之时常去六平山下汾阳溪畔游玩,每当经过太平桥时都被这块历史悠久的碑石所吸引,“太平桥”三字端庄雄伟、苍劲有力,在他离职时,还将“太平桥”三字临摹而去。
在夏天,长乐人汇集在太平桥下乘凉,绿阴蔽日,在苍老蓊郁的榕树下,谈论着各自的奇闻异事,说古道今,怡然自得。这般惬意的情景在太平桥头时时可见!
桥下,汾阳溪的水如一条缓缓摆动的幕布。“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这是黄河浪笔下的汾阳溪。
汾阳溪闻名遐迩。发源于六平山,顺山势蜿蜒曲折十余里,经太平桥汇于下洞江。汾阳溪水从深山密林流下,因而水力非常充足,可灌溉百亩梯田,可推动十余台碓房的水车。且天然纯净,十分清甜可口,每到酿酒时节,许多乡民都到汾阳庙边的龙潭窟取水,酿出佳酿。
世外桃源汾阳溪,流水潺潺盈眼绿,此处美景良辰,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以榕荫的太平桥为起点,沿着潺潺流水,汾阳溪之畔,看方池印月,听虎涧飞泉,初有钟声,步怀仁桥燕月沉溪,向山而去,到松关浮翠的如有洞天。
中华上下五千年, 太平桥就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长乐”与“太平”,是给予这座城的最美祝福。
但太平桥却不那么的太平,时过二百多年,太平桥被洪水冲垮。石碑上刻有《重修太平桥碑记》,碑文记载着:清·乾隆甲寅年(1874年)洪水造孽,“中秋后九日夜,飓风狂雨煽发,化龙冈、小有天两山溪水并出澎湃,上冲汾阳庙,下荡太平桥,东西二岸崩坏,不利行人……”。1997年9月7日晚,汾阳溪波浪滔天,涛声轰然作响,把太平桥厚重的桥栏、桥柱冲垮,部分桥梁构件竟被洪水推送十几米。
朝代在岁月中更迭,万物皆随年华老去,“太平桥”所经历过的故事,伴随着汾阳溪的漫溯水流,文人墨客的诗句里吟咏于斯,留下永恒的印记,与大地山河并存,即便千万年后依然存于人们心中,不逐岁月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