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历史 瑞迹岭岩画

瑞迹岭岩画

广告位

瑞迹岭岩画石刻,仓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濂江村瑞迹寺。始刻年代不详,岩画共5幅,朝南向,刻在4块重叠交错的天然岩壁上,通高1.39米,宽2.43米。最上一幅呈凤凰形,高0.6米,宽1.3米,岩面阴刻几何形云纹。中间一幅呈三角形,高0.26米,上宽0.18米,岩面阳刻云雷纹。左下侧两幅呈长方形,均阴刻雨纹。右下侧阴刻一幅图案,有一种说法其为文字,另一种说法为三人持物祈雨。瑞迹岭岩画石刻被认为是秦汉至隋唐时期福州地区先民的祈雨图。

看完瑞迹寺白佛,瑞迹寺在上面几百米远地方,就不开车。顺着石阶步行向上走,两边山坡上都是密集的坟墓。坡上就是济公殿,大门紧锁。往左走一点就看到瑞迹寺地藏王石像和在建中山门。步入瑞迹寺,午后的寺内很安静。瑞迹寺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历经兴废,现存的寺宇系1989年乡人重建。寺内天井中的“三脚蟾”让人印象深刻。

寺内走了一圈,并没有找到瑞迹岭岩画。一下子也找不到人来问,于是从右侧门走出往后山走。山坡为岩体,上面有宋进士林潮孙“瑞迹”摩崖石刻。石刻面积大,没上色原因,落款不易辨识。林潮孙榜书,仰天,石刻高3米,宽1.86米。楷书,纵3行,正文字高1.26米,宽1.31米。旁款字径0.09米。

林潮孙,字伯凤,闽县人,宋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宝祐间知建宁县,莅事精勤,深达民隐。

山其实不高,但可以远眺福州江景。沿着后山走了一圈,仍未找到岩画。从另一侧回到山门前。这时山门边一间屋中有几人在泡茶,问路其中一位僧人。方知岩画在寺中厨房后岩壁上。

岩画是先民在岩石上彩绘、刻画、敲凿、磨刻的图画,是最早的石刻,被认为是“原始艺术”。岩画在国际上是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目前已有超过30处岩画列入世界遗产,2016年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为我国第一处岩画世界文化遗产。岩画在福建漳州、福州、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区都有发现,尤其是漳州最多,是我国东南地区岩画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但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华安县的仙字潭摩崖石刻(国保)是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处。而福州最知名的岩画就是这处瑞迹寺岩画了,1995年,其被公布为仓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迹岭岩画位于瑞迹寺厨房后的岩壁上,朝向南偏东17度。岩壁前有一方形水洼,水由岩缝中渗出流入水洼,水洼四周岩壁凿刻痕迹明显,应是作过水井用途。目前水洼堆积枯枝落叶。

岩画共5幅,刻在4块重叠交错的天然岩壁上,通高1.39米,宽2.43米。最上一幅呈凤凰形,岩面阴刻几何形云纹。中间一幅呈三角形,岩面阳刻云雷纹。左下侧两幅呈长方形,均阴刻雨纹。右下侧阴刻一幅图案,为人像图形,下为水波纹及溅起之水花,人上为云形图案,笔划粗犷、简练。有一种说法其为文字,另一种说法为三人持物祈雨。

瑞迹岭岩画到底是文字还是祈雨图,什么年代仍有不同看法。有如刻在石头上的千年密码,仍待破解。但主流观点认为其是秦汉至唐间祈雨图。到底又是谁在祈雨?是否与闽越族文化相关?目前仍是个谜团。
这就是瑞迹岭岩画石刻,福州仓山区一处神秘的区级文物。没有恢弘的庙宇衬托,没有游客的喧闹,甚至当地人也鲜少知晓它的存在。但岩画石刻上的云纹、雨痕和疑似古文字的符号仍有待后人去解读考证。目前文保级别仅区保,但这些福州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历史较早,十分珍贵,值得我们去好好保护!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