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思翔
八闽母亲河闽江,自南平奔流而下,一路向东,来到下游侯官地段时,在淮安半岛分流南北二支,往南称作南港,又叫乌龙江,往北是北港,又称白龙江。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载:“在江滨,旧淮安县治,其山挺拔,其石高于平江,江流自北向东,历侯官市,至岐为二。”文中所言的山脉即岊(读作jié)山,山下村落叫石岊村,曾是宋至明时期怀安县衙署所在地,即今福州建新镇淮安片区,为现在南台岛的最北端。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宋太宗批准分出闽县9个乡设置怀安县。怀安县治最初设在芋源江北三十里,即今闽侯县荆溪镇桐口村附近。《淳熙三山志》记载:“咸平二年,转运使丁谓奏移石岊,民便之,始广故驿为今治。”北宋咸平二年(999),福建转运使丁谓将荆溪的怀安县衙迁至石岊村(今淮安片区),改“闽越亭”为县衙署。今福州市政府在衙署旧址上重建怀安县衙署。
怀安县为福州府所辖闽县、侯官、怀安三县之一,管辖九个乡,分别为敦业乡、感应乡、八座乡、灵山乡、侯官乡、承平乡、移风乡、积德乡、同乐乡。东西长240里,南北宽180里,有50个村庄,13000多户,8万多人口。按今天的行政区划看,现在闽侯县的荆溪镇、廷坪乡和大湖乡部分,仓山区的建新镇,鼓楼区西湖的西北面、东门往东直抵连江,还有晋安区的大部分区域,罗源县的少部分区域,宋元明时都属怀安县。据传,县治石岊村极盛时期,有30口井、14座庙宇,还有码头及县衙、驿站、孔庙、县学等,大街小巷人流如潮,各色店铺生意兴隆。
明万历八年(1580)二月,怀安县撤消,并入侯官县,前后共存世599年。撤县原因,据说因当地夏天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百姓生计困难,加上当地丈量田亩弄虚作假引起巡抚大员动怒而被撤。历史上侯官、闽县、怀安一度在福州城三县并立,三县交界处冲积成的一个沙洲,府定三县共有,称“三县洲”,地名沿用至今。当年三县交界处4.83公顷地块,如今被辟为江心公园,供人们游览观光。
怀安县治位于南北港交汇处、南台岛最北端,是水路进出福州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怀安石岊渡口也是当年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水上码头。闽江上游各县的物产都通过水运到福州交易,旅客船货停泊在怀安石岊渡口,然后转运进福州。
如今千余年过去了,石岊渡口的石构件犹在。三块巨石伸入江面形成码头,其石板道宽约5米,条石铺就,上有百余条横向凿槽,以利上下船防滑。还遗存有用于拴绳、方便船舶停靠的石槽。上了码头便进入接官道。接官道为突堤式结构,条石盖面,宽约5米,占地约380平方米。接官道尽头岸边有一棵古榕,华盖遮天,郁郁葱葱。这棵榕树据说是北宋福州太守张伯玉,取晋代严高建福州子城时所植之榕气根繁殖的,被洪水冲毁后,人们又在原树处得一旧枝重发新根而成。这棵源于晋,发于宋,再植于百年前的榕树,依然树冠浓绿,长须飘拂,枝干壮实,生机勃发,形成了一道风景。
穿过古榕林荫上了岸,便是石岊村,古代怀安县署就设在这里。石岊村因南朝就生产瓷器而闻名遐迩。当年的“怀安窑”主要分布在石岊山西南端,占地8万多平方米。烧造时间持续近400年,其鼎盛时间在唐朝,约有200年。如今在福建博物院还能看到“怀安窑”生产的青釉碗和青釉豆两种产品。为运输瓷器,当时就有了石岊渡。石岊渡的历史比乌龙江边的方山北渡、方山南渡、阳岐渡、绍岐渡等都更早。
怀安窑烧制的瓷器,经石岊渡(怀安大道)出去,销往日本,至宋代闻名全国,古渡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卷)》载:“怀安窑位于福州西郊洪塘乡淮安村,是福建迄今发现最早的有南朝、唐代纪年的窑址。该窑址的陶瓷产品在福州以及日本、菲律宾、泰国、文莱、越南等国均有大量出土,表明当时福州不仅是陶瓷的主要生产地、集散地和消费市场,还作为转运港,为怀安窑陶瓷产品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宋代,怀安的石岊渡除承担怀安窑陶瓷器外运外,还转运大多数闽北其他窑口烧造的陶瓷器出港。由于福州为闽境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雄踞江中、紧邻福州城的石岊村成了沟通闽江流域、远达海外的货物集散地。石岊村有芋原驿,是福州重要的驿站。“芋原驿舟航云集,南下入海,北溯诸县的船只络绎不绝。日本出土的怀安窑所产越窑系粗制口瓷即由此上船,扬帆远航。”
石岊渡,不仅瓷器从这里输出,唐宋时还是茶港、盐港。《福州通史》记载“怀安码头可容千艘船舶停靠,其时(宋代)茶叶、中药材等货物均在此港下船,或是通过陆路入城,或是转运出海”。可以说,石岊渡见证了福州悠久的对外贸易历史。
禅宗南岳系自唐天宝初年由马祖道一传入闽中后,福州诞生许多著名禅师,是福建禅宗传法中心。寺僧皆种植茶树,并能制茶、饮茶。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高僧空海坐船从霞浦县赤岸到福州,在福州登岸的官渡便是石岊渡,再转入城内开元寺居住。唐宋时期,日本高僧多至福州求学,带回佛经、法器等,自然离不开学习茶文化,并把茶叶带回日本,也曾带走福州的茶树、茶籽。当年开元寺的住持、方山寺的国师、武夷山禅师以及日本高僧们带着茶叶或茶树、茶籽离开福州时,北上的水路,必经石岊渡。唐朝贡茶方山露芽与柏岩茶(鼓山半岩茶)也是从这里出航。
史料记载,北宋政和八年(1118),福建转运使将水口盐仓移驻石岊村,上游延、建、邵、汀四府32县的食盐由此地发散,下游沿海各县所产的食盐也都运集到此。这里建起了大量盐仓,石岊村成了食盐的集散地,俗称盐港。
《闽都记》载:“芋原驿,在石岊江头,南行以舆,北以舟。皇华使节往来络绎。察院行署在驿之北。递运所在驿之东。”文中的皇华使节便是明朝琉球册封使和来自琉球国的贡使。他们往返福州和京城之间皆在石岊渡坐船出行,石岊村之繁华,可见一斑。
怀安古邑地灵人杰,今天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曾是南明礼部尚书曹学佺的石仓园旧址。当年县治所管辖的洪塘人才辈出。明代,洪塘走出了抗倭名将张经、状元帝师翁正春以及南明礼部尚书曹学佺。他们都是受百姓尊敬的重农宣教、清正廉洁的循吏。古往今来,在石岊渡和芋原驿览胜者更是数以千计,既有平民百姓,也有达官贤达。宋代朱熹,明代叶向高、林鸿、徐熥、谢肇淛、周亮工,清代梁章钜、孟超然、郭柏苍、叶大庄,以及民国的何振岱、沈瑜庆、潘主兰等都在这里留下诗文,为古渡增辉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