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三牧坊——繁华深处书香浓

三牧坊——繁华深处书香浓

广告位

一头连接福州繁华的东街口,一头延伸至百年老街卫前街,宽不足4米,长不到240米,白天这里熙熙攘攘,夜幕下却是一片静谧,这样一条小坊巷,不仅走出了数不胜数的福州籍名人,更是承载了许多莘莘学子的中学记忆,它叫三牧坊。

明代正德年间,坊内住着何姓一家,三兄弟同时仕途发达:何显为知府,何岗为知州,何继周为知县,显赫闽都。因为何家三兄弟的荣耀,坊名更为“三牧”。在此之前,三牧坊在宋代名为太平坊,因坊内可通往太平寺而得名。南宋绍兴末年,朱倬出任右丞相,尚书王师心为荣耀其家而改坊名为太平公辅坊,将朱倬名声与当地名称巧妙合一。

卫前街进入三牧坊,走不到百米,抬头便能看到空中横跨巷子两端的一座灰色天桥,天桥上部是石板雕砌的扶栏和石板桥面,桥下方则是用水泥重新加固。这座天桥估计有百年的历史,但具体是建于何时,现在已无从考证。天桥两侧沟通福州两所著名书院,东舍原为“凤池书院”,西舍原为“正谊书院”。

“凤池书院”创办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正谊书院”创办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这两所书院是当时福州官办的四大书院鳌峰、凤池、正谊、致用中的两大书院。两所书院在不同时期创办直至合并、改办为“学堂’的1901年止,构成了福州一中旧学“书院时期”的前85年,为我省兴办教育、广育人才、树立优良学风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各地兴办新式学堂,1902年,凤池、正谊两院合并,成为公立的新型学校“全闽大学堂”。书院改为全闽大学堂后,首任校长为叶在琦。1903年改名福建高等学堂,先后继任的有陈宝琛、林炳章、陈培辊,其中陈宝琛任两任,一至五任的四位监督(校长)均为清进士、翰林出身。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民国建立,陈培锟调任道尹,由本堂第一期毕业生、日本高等师范毕业的王修出任监督。1912年1月,教育部令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自1915年起改名福建省立第一中学,后又数易校名,1951年8月定现名“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至今。

街巷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你心中是否也有一条特别的福州小街小巷?它也许旧貌换新颜,也许是有独特建筑或植物的某条小巷,或是藏于街巷中的旧时闹事、一段旋律、一声吆喝……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