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非遗·手艺 耳聋伯元宵丸

耳聋伯元宵丸

广告位

乡愁,一端是我们自身,一端是故乡,而耳聋伯元宵的味道将这两端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对于土生土长的福州人是如此,对于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闽人华侨们也是一样。

“耳聋伯元宵”始创于1898年清光绪时期,创立之初,并无门店。耳聋伯真名林桂芳,手艺传到林桂芳这里,已经是第二代。他的父亲林炳祥生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拜了一个手艺很好的老师傅学手艺,擅长做元宵、汤圆、红糖莳、芝麻莳一类的福州传统莳粿。

年轻时林桂芳生了一场病,导致耳力出现了问题,所以顾客都叫他耳聋伯。一开始他只是肩挑担扛在路边巷里叫卖,也常常跟随闽剧戏班去,上面在唱戏,下面在卖元宵。闽剧戏班去长乐、福清唱戏,他就跟着一起去。后来耳聋伯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在当时还叫万寿桥的解放大桥摆摊,当时叫桂芳元宵。以前耳聋伯下午一两点开始摆摊,那个时候没电,起摊生火,烧汤下莳,一刻也不能耽搁。那时的碗都是客人自带,元宵一下锅就有客人拿着碗等着。

随着耳聋伯年纪越来越大,每天打米浆包元宵,已经力不从心。于是林桂芳的儿子林英德当仁不让的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几经更迁,2000年时终于在苍霞新城租下了一个店面,同时注册了“耳聋伯元宵”的商标。

老食客都知道,“耳聋伯元宵”之所以名不虚传,原因有两点:一是外皮有嚼劲、不黏牙;二是皮肉分离,有“脱核感”,汤汁具有酱香味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从食材和手艺两方面见真功了。耳聋伯元宵的选材配料方面以肉为馅,必须采购当天现杀的猪后腿肉,肥瘦各半,剔除筋后手工剁肉,经调配后制成咸式肉馅。

同时,元宵丸的皮则采用福州话说的“米齐”,是以七分糯米、三分梗米,混合水浸后研磨成浆,储于米袋中压干成为“生米齐”,沸水煮制成“熟米齐”。按比例将生、熟米齐混合、研揉,要达到不干不软,不粘手,成形不裂的程度,揉搓的力道与手法一旦稍有闪失,入口的口感就会大打折扣。以米齐搓成小团,旋转捏出小形袋,填入肉馅,元宵丸就包成了。这一工艺关键在于糯米、梗米搭配恰当,“米齐”太软元宵丸一煮就不成丸了,太硬则不爽口。米细磨,“米齐”揉透,是元宵丸入口不粘牙的关键。

耳聋伯制作的元宵丸皮薄馅多,饱含油汁,其最大特点就是每粒元宵丸都能做到皮与馅不粘在一起,皮和馅可以分开吃,皮嫩但不粘齿,肉馅紧实有弹性,汤汁晶莹剔透,口感清香,还具有酱香味道。

每逢春节与元宵节,老福州人都爱找上“耳聋伯”买些元宵丸,它包裹了福州人对平安、团圆祈望,也象征着一种幸福与安康。

耳聋伯元宵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