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是一座临海濒江的城市,城里闽江支流如网,内河湖浦遍布,为福州人提供了极为丰富多样的鱼类产品,一年四季,货源不断。居民常年能吃到的鱼有鲳鱼、鳗鱼、带鱼、鲤鱼、鲫鱼、马鲛、白力鱼、黄瓜鱼、鲈鱼、鲂鱼、比目鱼、墨鱼、草鱼、鳝鱼、鲨鱼、梅鱼、泥鳅、鲢鱼、熟鱼、桂花鱼、雪鱼、银鱼等20多种。而且不同的鱼分别有各种各样的吃法,成了鱼美食。如黄瓜鱼,最常见的吃法是叫“全节瓜”,就是把整条黄瓜鱼,用刀在鱼的两边背部横切三四刀(但不切断),然后沾上佐料与薄薄的面粉放入锅里油炸,等色呈微黄色时捞出放在盘子里,然后在锅里把调好的糖、醋、葱等佐料勺起覆在油炸的黄瓜鱼上,吃起来十分稣鲜可口。
带鱼也是福州人最爱吃的海鱼之一,一般吃法有三种:切块清炖,保持原汁原味;切块沾点面粉或薯粉油炸,还有就是经盐淹制的咸带鱼。日常配稀饭,尤以咸带鱼最适口。
草鱼最常见的吃法叫“醋溜草”。即将草鱼取肉去骨切块,与糟菜或泡菜、金针菜、香菇等一起煮,味带酸,能起到去醒开胃化食的作用。
比目鱼,又叫“半边鱼”、“箬鱼”,因形似鞋底,所以有的地方叫“鞋底鱼”。此鱼在福州洪山桥一带最出名,因它“贴在水底沙面上”,故有“贴沙”之俗称。宋代福州《三山志》称:鲽沙鱼,形扁,性温,以江中者为美。此鱼以整条清蒸为佳,肉嫩鲠少味美。过去洪山桥下有一家义心楼菜馆,常就地购买活的贴沙鱼,为食客现吃现做。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福州期间,曾与妻子王映霞在游洪山桥时,在义心菜馆吃到这种贴沙鱼,并在《毁家诗纪》二十首之十八自注中写道:“船到洪山桥下,系与王映霞旧游之地,如义心楼贴沙,为映霞爱吃的鲜鱼。”此外, 洪山桥下还盛产一种只有丁香鱼一样小的鱼,叫“沙昆”,用少许油在锅里炒煮后,夹在光饼里吃,别有一番特殊风味,俗称“沙昆夹光饼”。
在淡水鱼中,福州人最喜欢鲢鱼。鲢鱼有红、白两种,以红鲢为贵。每到过年时节,亲戚朋友间送年货时会送红白两条鲢鱼,并在鱼背上贴一块红纸,以示喜庆。因为鲢鱼的“鲢”与“年”谐音,而“鱼”则音为“余”,于是鲢鱼便意味“年年有余”。
鲢鱼以头为最好,因为鲢鱼脑很大,营养价值最高。而鲢鱼肉往往被切成一块块,用酒糟做成红糟鲢,多在过年时食用。
鱼丸是福州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它是用上好的海鳗或鲨鱼的肉,切碎槌打成烂泥状和上地瓜粉做成外壳,内包猪肉,用手捏成一粒粒放入锅里煮成,吃时在汤里撒上葱花、味精、胡椒粉,口感别有风味。鱼丸与太平(鸭蛋)扁肉燕一起煮成组合的一道福州名菜,叫“鱼丸太平燕”。民谣喝道:“鱼丸太平燕,越吃越不厌。”
鳗鱼有海鳗与河鳗两种,福州人十分重视河鳗,其营养价值比海鳗高,民间把河鳗与水鸡、鳖并称,是体质虚弱者的好补品。此外,市场里有单独卖鳗鱼头(海鳗、河鳗均有)的,民谚曰:“鳗鱼头,鸡腿柄”,说明鳗鱼头与鸡腿媲美。菜馆有专门“烘鳗鱼头”一道菜。
刺越多的鱼,往往肉越嫩,越鲜美。白力鱼便是代表性的一种,以二斤多重的为佳。吃法有三种,一种是清炖,一种是干煎,一种腌制成咸白力鱼。这种鱼农历三月“发海”,大量上市,一时卖不完,鱼贩便把它腌起来。在以前,端午节期间福州往往做洪水,于是居民便在洪水到来之前购买价廉物美的咸白力鱼配饭,度过洪水期。
福州民间长期以来流行鱼与治病保健的食疗。如产妇若缺奶水,可吃鲫鱼炖豆腐。鲤鱼也有通乳的作用。因病开刀的人,可吃清水炖鲈鱼,对于伤口愈合很有好处。鲮鱼具有健筋骨、活血行气、逐水利湿的功效,青鱼胆具有清热解毒,治咽病目赤、耳内流脓的作用,黄瓜鱼具有开胃益气、补肾利尿、解野蕈中毒的功效,鱼脑石还主治肾结石、小便不通。章鱼具有养血、益气、收敛、生机的功效,主治血气虚弱、火疮溃烂。鲍鱼可平肝解热明目,主治头晕目眩、骨蒸劳热、高血压眼底出血。泥鳅对于痔疮病的收敛有好处。黄鳝清炖可治子宫脱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