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清辉
在娱乐形式繁多的当下,露天电影如划过夜空的流星,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它又似恒久的星辰,镶嵌于我们这代人的心灵深处,成为珍贵记忆。
20世纪70年代前后,看电影是生活里奢侈的享受。毗邻我们村庄的一所中学,每隔两周的周日夜晚,都会在操场上放映电影。片名公布后,消息迅速在周边各村传开,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热议的焦点,孩子们更是兴奋得满心期待。
放映电影的傍晚,周边乡村仿佛被按下暂停键。田间农人、街巷主妇皆停下手中活计,提前吃饭,拖家带口涌向中学,一时间万人空巷。到中学广场,早已人头攒动,众人自带板凳或席地而坐,翘首以盼着电影开场。
不同年龄段的人观影偏好各异。老人钟情生活片,从平凡琐碎又充满温情的故事里,回味往昔岁月;年轻人向往爱情片,渴望在光影中感受浪漫与激情。然而,这些题材电影并不多见。而我们这些孩子,对战争题材电影情有独钟。电影开始放映时,小孩们瞬间欢呼雀跃,掌声此起彼伏。
记得一次放映战争题材电影,看到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我的心也跟着揪紧,仿佛能感受到子弹擦过耳边的呼啸声。
最让我难以释怀且满是遗憾的经历,是1973年去观看朝鲜影片《卖花姑娘》。彼时,这部电影在国内掀起观影热潮,放映场地常常人满为患。为保障安全,我们当地特意将影片首映式安排在广袤开阔的海滩。那天下午,我们匆忙吃了晚饭,便徒步跋涉十多公里赶往那里。
当我们到达海滩时,眼前的景象令人瞠目结舌,只见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几乎找不到可供立足的空隙。我们拼命往里挤,却始终无法靠近银幕。原本的宽银幕,在遥远的距离下,变得又小又模糊,银幕上的人物影影绰绰,根本看不清模样,只能隐隐约约听见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最终,我们只能满怀热望而来,却满心失落而返。
当银幕上“完”字乍现,海滩上的人群行色匆匆,如潮水般涌散。我和同伴走散,随着人流拐进田间蜿蜒小路,独自踏上回家路。走着走着,同行者渐少,都折向别村。到最后,漆黑小路上只剩我形单影只。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回家的路如此漫长。饥饿、疲劳与害怕如无形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身上,可我无暇顾及,因为还有十多公里夜路要走。四周没有一丝灯光,唯有田野深处几只萤火虫飞舞。
如今,露天电影已退出主流娱乐的舞台,但我仍喜欢寻一场露天电影来重温往昔,在那光影交织的梦幻时刻,细细品味岁月沉淀下来的那份静谧与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