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

广告位

向贤彪

小时候,天气渐热时,就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布谷……”清脆悠扬,缭绕在河岸边、山坡上的麦田里。布谷鸟似乎在提醒人们:麦子熟了,该收割了。

听着布谷鸟的鸣叫声,看着地里麦穗轻轻地摇曳,庄稼人明白,这是丝毫也不敢怠慢的时节。于是,人们纷纷开始磨镰刀、清扫晒谷场,还要备下酒菜饱餐一顿,养足精气神好收麦。

那时,生产队割麦子是统一行动。开镰的那天,队长起得特别早,腰间系着一根绳子,把镰刀插在腰间,兴冲冲地向着麦田走去。随着他的一声“开镰啰”的召唤,人们齐刷刷地挥舞着镰刀,与金色的麦秆亲密接触。人们每行进一步,镰刀便挥舞成一个弧形,一镰刀下去就刈倒一溜麦子,从南垄到北垄,大伙弯着腰一步一步地前移……

那时候,很难见到机械化收割机,收麦子的工具有镰刀、扬杈、扁担等。麦子割完一垄后,便有庄稼老把式来捆扎。只见他抽出一把麦秆,轻轻地在手上绕上几圈,便搓成了一根绳子,再将绳子环绕麦秆中间,手一拉,脚一蹬,一堆麦子就捆扎好了。专门负责运输麦子的人,用一根两头尖的扁担,左一下、右一下插进捆好的麦子里,一跺脚、一挺腰,轻巧地将百十斤重的麦子担在肩上,一路小跑,将麦子挑到打麦场上。

早晨露水大,麦穗潮湿柔软,挑到打麦场需要摊开暴晒。经过大半天的暴晒,麦穗变得又干又脆了,便准备脱粒。打麦子又是另外一种工具连枷,由木条扎成,中间有一个插销,可自由转动,随着连枷的上下起伏,均匀地落在麦堆上,麦穗就绽开了,一粒粒金黄的麦粒散落在麦草下面,飞扬的麦粒有时也会溅起来落到头上,与汗水粘连在一起。当年还听到一个故事,一位被称为铁姑娘的妇女队长,干活不让须眉,割麦、挑担、打麦样样在行。在收麦紧张的日子里,她顾不上洗头,落在她头发里的麦粒竟然在汗水的浸润下发芽了……故事中,蕴含着收麦的辛劳,当然也有丰收的喜悦。

到了傍晚,当天收回的麦子打完了,金黄的麦粒被装进麻袋,由壮汉运到队里的保管室存放。这些麦子还要晾晒几天后,才能完全干透,此时才能进入分粮时节。

麦秸被捆扎好,整齐地堆放在打麦场上,那柔软的质地、诱人的麦草气息,成为乡村里小伙伴们玩耍的好去处。那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和小伙伴们在麦秸堆里钻进钻出、追逐打闹,有时被麦芒划破了脸和手,留下一道道细细的血痕,也并不觉得疼,还觉得很快乐、很惬意。直到天黑了,家长们呼唤着自家孩子的乳名时,大家才依依不舍离开晒场回家。

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家乡收麦子的情景,似乎又闻到那诱人的麦香。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