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乌山“梨园”会演传佳话

乌山“梨园”会演传佳话

广告位

“梨园”作为演艺团体的别称,其掌故来自唐玄宗李隆基时代。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李隆基非常喜好音乐歌舞戏曲,“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歌舞,有时还亲自教正,参加演出”。由于当时的排练演出场所设在皇宫后花园的一个“梨园”里,所以,后人便称演艺团体为“梨园”。

这种习俗很快便传到了民间。唐朝代宗时代(762-779年),福州观察使曾挑选十个歌舞演员送到当时唐朝国都长安供官府娱乐。唐大中十年(857年),由观察使杨发在乌山下建报恩亭,地辟“梨园馆”,供演员住宿演出。这是福州最早的剧院,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唐天复年间(901-903年),乌山东侧的安泰桥两岸,建有歌舞酒馆,“箫管从柳榕叶中出”,可见唐代福州民间文艺繁荣的景象。

据《列朝诗集》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明代著名戏曲家屠隆(1542-1605年),进士出身,曾任青浦知县,但他不慕官场,而喜戏场,闻福建山川秀美,人才辈出,便弃官从游,入闽交友。当时任福州推官的阮坚之,中秋节在乌山上的邻霄台上,聚集福州戏剧爱好者十多人举行“梨园”会演,特地邀请屠隆从浙江前来福州参加演出。屠隆当场“幅巾白袖,奋袖作《渔阳掺》(写三国故事的节目)”。鼓声一作,广场上观众聚精会神,鸦雀无声。剧情精彩高潮时,犹如“山云怒飞,海水起立”。屠隆的鼓技令人惊叹不已,一时传为佳话。

乌山的“梨园”会演对福州民间的戏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有文人参与,所以当时演出的剧目大多是典雅的昆曲,其中有《鸣风记》与屠隆的作品《彩毫记》等。

同时,福州还涌现出一批剧作家和作品,其中有明代福州陈介夫的《异梦记》,陈轼的《续牡丹亭》,福清人林章的《青虬记》《观灯记》等。福州人徐收藏了大量戏剧本。而明代三坊七巷还建起一座水榭戏台供演出。

到了清代,靖南王耿健茂从广东带来艺人十余班,终日在乌塔下的一个广场上演出,“看者每收银三分”。乌山东侧还辟出场所专门给外地来福州演出的艺人居住,仅“打花鼓者千余人”。至今在福州闽剧里,还保存有明代昆曲的音乐曲牌《昆曲十三腔》与清代《打花鼓》等节目。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