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俗,即祭奠灶君,送灶王爷上天。传说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往各家的“观察员”,接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神。人们把这个决定一家祸福的灶神尊奉为“一家之主”,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等。祭灶,就是为灶君饯行。
与北方腊月廿三祭灶过小年不同的是,福州人祭灶是在腊月廿四,而且,福州人过小年是在腊月廿九,与祭灶是不一样的。其实,民国以前,福州人祭灶也是有分日子的。民间素来有“官三、民四、船民五”的说法。只是随着岁月变迁,现在的福州人大多只在腊月廿四祭灶了。
福州人对待祭灶,态度是非常虔诚、认真的。祭灶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祭品、摆桌。大街小巷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让祭灶仪式,有声有色。祭灶供品除了灶糖灶饼(年糖年饼)、尾梨(荸荠)、菠薐菜(菠菜)、芹菜蒜、腐竹、橘子、海蛎、豆腐、烰豆方(炸豆腐干)等之外、还要有带蔗头蔗尾的甘蔗,让他上天为自家多美言两句。
“灶君花”就是红彤彤的木刻印制的灶王爷画像,也称作“符图”,每年司命灶君的姓氏也不同。各家祭灶完毕,要将旧的灶君花撕下随金银纸箔一起化掉,再贴上新的灶君花,以示送旧迎新。灶糖、灶饼(年糖年饼)是用麦芽糖做成的,本意是请灶公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福州人祭灶要专门供甘蔗,而且一定要完整地保留甘蔗头。相传宋代,福州有个叫郑性之的落魄书生。祭灶时他买不起供品,他就把人家砍掉的甘蔗尾捡回去作为供品。祭灶时,他写了一首诗:“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王爷上天后,把此事告诉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十分同情他。第二年,他便中了状元。如今福州人爱用带头的甘蔗祭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寓意吉利。尾梨(荸荠)也必不可少,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尾来”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祭灶时一定要煮一碗豆腐海蛎汤加点芹菜,因为在福州话中寓意“来年招弟(意为添丁)”。另外芹菜蒜在福州话中有勤劳、会打算会当家的寓意。
祭灶时,焚香点烛,斟满美酒。家人虔诚地叩头、祷告。在祭供时,小孩们便唱着祭灶歌:“祭灶祭符图,灶前蜀隻铜香炉,元宝是侬折,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言好事,灶妈落地保估侬,保估侬爹务钱赚,保估侬奶福寿长,保估侬哥讨依嫂,保估侬弟读书真聪明”。祭灶时的灶糖、灶饼都取用麦牙糖,祭毕还抓一把糖在灶门嘴涂一遍,意思是把灶君嘴巴粘住,让他少说话,以免言多必失。祭拜后,将旧的灶君纸烧化,送灶君上天,再贴上新“请”回家一帧新的灶君像(不能说“买”),预告除夕马上就要到来了。
在小年前几天,老福州街头巷尾都会响起“卖花脸壳(假面具)”祭灶前,外祖父母要送灶糖灶饼和花面壳(面具)给外孙、外孙女。老人们的说法是,戴上“花脸壳”瘟神就看不到孩子的面目,能保佑平安,表达了他们对小辈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