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岐半岛在福建省东部海岸,隶属连江县。向东北伸入罗源湾与定海湾、黄岐湾间,北有东洛岛,东南遥对马祖列岛,因岛上黄岐镇得名。
黄岐镇是黄岐半岛的重镇,远近闻名,这里沙滩坡度小,沙质柔软,海水清澈,是天然的游泳冲浪的好去处。清晨傍晚,在沙滩上看日升日落,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居住在黄岐的人大多以渔业为生,海面上成片的渔船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远远看去,竟别有一番风情。这里的海鲜味道鲜美,很受人们的喜爱。
在黄岐凤穴的“凤心”地段,有一座观音阁原叫观音堂,始建于明朝。倚山面海,几经沧桑,至今仍壮观肃穆。阁楼居高临下,三进古建筑,飞檐翘角,金色的琉璃瓦迎着阳光似金色佛光闪烁。相传黄岐原来是凤穴,古称凤岐。后有人在凤胃处开凿水井,挖破凤胃,致黄土浊水流淌,染成黄色,改名黄岐。观音菩萨在莲花峰普陀岩上见黄水横流,危害生灵,拂尘一挥止住黄水,并把净瓶内的净水洒下,冲走黄泥浊水,拯救了全乡百姓。人们为了报答观音菩萨恩典,在凤穴的凤心地段建造观音堂,日日烧香点烛,顶礼膜拜。
抗倭城墙始建于公元1558-1563年,历时5年,总长3500米,墙体最宽为3米,由海丰街豪猪岭起到车站设一个城门,再由车站到文明路又设一个大城门,从大城门一直到烟囱山的半山腰止。整个城墙成月牙形,两个城门至今基本完好,部分城墙也比较完整。

农历正月初四,渔家称“开彩”,从那天起大家就忙于选购各种色纸,劈竹筒、削竹签、细心扎糊各种彩灯。农历初九日,渔家称“天辰日”,人们就着手扎糊海神灯,海神头像灯,高逾5尺,宽逾2尺,面部裹以光纸、眉、眼、鼻、口、耳或以剪纸或以工笔描画,嘴上贴一大绺剪得均细的墨纸条为美须,内插若干支燃着的大红烛,整个头像在柔和的烛光的映衬下,显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经过3个日夜的扎糊,正月十一日晚,是“海神”上岸入境之夜,渔家称“上纸夜”,黄岐半岛家家户户都煮备荤素盘菜,焚香点烛放鞭炮,以示恭迎。之后6天,每天天刚擦黑,在道士的相扑之后,“海神”出境了,海神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彻夜狂欢,此起彼落地鞭炮串在空中飞舞爆响,缤纷璀璨的烟花,冲天绽放,弥漫着整个渔港,欢呼声、鼓锣锣声交汇成海啸般的声浪,“火树银花不夜天”,全乡渔民沉浸在欢乐之中,这一仪式一直延续至正月十七日。正月十七日中午是海神返回天宫的日子,渔民们抬着海神灯来到海滩上。在笙歌鼓乐之中,人们点焚海神灯,送海神回天宫,海风吹过,纸灰随着旋风漫空飞舞、纷纷扬扬漂向海面,人们目送着三太子,心中默默祈望三太子能保佑渔村人畜平安,丰衣足食。
黄岐半岛这种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天上玉皇三太子,因打抱不平而触犯天规,被贬下凡间,投生于黄岐半岛的一渔家,在东海岸边与讨海人同甘共苦。他乐善好施,扶困济贫,并以自己的智慧、法力,屡屡识破天机为渔家驱邪消祸,玉帝闻知盛怒,派天兵对他处以分尸三段的酷刑,头部被扔在黄岐半岛与马祖列岛之间的“马祖澳”。正月十一日被黄岐半岛渔民捞着,抱回岸上,设坛祭奠,尊为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