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历史文化名镇——透堡

历史文化名镇——透堡

广告位

透堡古称“新德里”,物华天宝。晋大康三年(282年),连江始建温麻县,簇居“凤穴”的透堡,也是府址“二择一”的首选地。唐宋以来,透堡承继着中国悠久宗教文化,儒、道、佛三教竞相发展,相继建起了佛寺道观10多处,迄今保留较好的唐代古刹还有4座。民国版《连江县志》记载,建于南朝梁大通3年的净安寺,是连江县最早建筑的佛寺。透堡背倚香炉山,是唐代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相传唐时福建的著名道士章寿,连江人,开元年间学得道术,修炼凤山,曾除蛇害于延平津中。连江县香炉山有其炼丹井、章仙坛遗址,玄宗敕书碑碣记其事。”中国传统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人类追求与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透堡在道教发展史中,留下一道神秘的色彩。儒家学说集大成者朱熹,为避“伪学”,曾蛰居透堡,在馆读村设馆“授业解惑”,馆读村缘此得名。在透堡,朱熹的“思祭台”遗迹犹存;民间仍传唱着朱熹的“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的“葱麦诗”。

透堡地灵人杰,历来读书蔚成风气,文化底蕴积淀厚重。据清代县志和郑、王、黄、杨、林诸姓谱牒记载,历朝透堡参加科举中试的就有郑瑜、郑、王元鼎、郑南卿、王聿求、黄茂材等四十多位进士。他们多能明辨是非,高风亮节,大义凛然,燃起了一缕爱国忧民的强烈辉光。其出类拔萃者郑鉴(1145—1182年),透堡塘里村人,字自明,号植斋,天资聪颖,勤学知深,自幼“已有忧天下之心”,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以品学兼优,补太学上舍生,后经礼部会试及廷试,两优释褐,名列前茅,时人称为“状元”,并由礼部拨库银若干两,准其在祖籍连江透堡兴建“状元坊”、“状元街”,以示恩荣,故称“新德里”,俗称“透街”。郑鉴官至太子仕讲。步入仕职的他,刚正不阿,谏言切真,使“明主所为虚心而嘉叹,群公所为变容而骇悍,善类所为喜幸而心开,邪党所为戚嗟而气索”。但因触及时弊,邪党嫌忌,后贬为知台州,38岁卒于任所,一生光明磊落。理学宗师朱熹亲撰祭文,极赞郑鉴“古诤臣之风”。迄今,状元街、状元坊遗迹犹在。而传说宋淳熙间(1174~1189年)“奉旨拨皇银建造于郑氏祖家后花园中的状元井”,依然泉水清浪,长涌不息。“状元井”花岗石砌造,原井面无栏,两块花岗石凿成半圆形孔,拼合为井口,口径40厘米,上覆以圆形石盖,水井内径70厘米、深4米,现井口砖砌高1米的方井围,面饰水泥浆,加以保护。井水春和、夏凉、秋温、冬暖。“饮水思源”。如今幽幽的井水还在诉说着当年郑鉴为学为人为政的故事。

“状元井”的西边,不远处,便是尊王宫,始建唐代,清代重修,1992年复建。一座平常而又质朴的江南宫庙,火墙、木柱、戏台、座厅、佛殿、曲廊、屏门、屋顶、翘角,连理布局,装点得静穆壮丽。周围有小溪流水转,廓外有田园风光照应,一幅充满风情的画卷,显得清幽、雅致、宽敞。据说,这里曾是郑起读书处。南宋末年,政治衰败,民族矛盾激烈。郑起、郑思肖的心,是跟家国的忧患与追求相联系的,时势造英雄,郑思肖成了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郑思肖,又名所南,1239年出生,卒于1316年,一生著作颇丰,写了大量气壮山河的爱国诗篇。

透堡古建筑瑰奇壮丽。一段千米长的秀丽大溪如同一条护城河,从西南绕城廓向东北蜿蜒入海,水面上迄今仍横卧着四座宋代古石桥,递接悠悠的石板路,向远方延伸。就群体而论,桥与桥布局,规模大小,间距密度,紧凑协拍。以单体而言,也许是建筑时空不同,这些古桥风格迥异,姿样别具,宛如彩虹。最长的五峰桥,3孔,石桥长18.3米,宽3.3米,始建宋淳熙年间。次长的飞凤桥,桥长18米,宽32米,始建唐宋年代。而那似横虹卧波的“登云桥”,最为壮观。是古时宁德、罗源等沿海五县“举子”赴省城或进京考试必经“通衢”,桥的西端,紧接峻峭的透堡岭,拾级登阶,似平步青云,故名。登云桥位于透堡西门外文昌祠南侧,相传建于唐宋间,东西走向,花岗石砌,桥墩扎溪,二孔疏流,船形石台,挺起脊背,安放石梁,宽厚益彰,恬淡平实。桥面长10.4米,阔3.2米,高5米,石条桥栏,横杆若凳,行人歇脚,回力坐观,总有一种清新、凉爽、宁静之惬意。人走桥上,顿觉古朴、安稳。放眼五桥,历史文化的厚重在这里凝聚。

《你好,连江》之《情寄透堡》

明代,倭寇屡扰我闽东南沿海,民不聊生。为防倭、抗倭、制倭,当地军民联手修建透堡城堡。此后把“透街”改称现名“透堡”。史载“在新德里,元设宁善乡等巡检于此,明嘉靖四十年筑,堡周三百一十丈,为门四”。城堡环城呈圆形,现存百米遗迹,城垣高5米,宽4米,外墙以长方形花岗岩条石砌就,内腹夯填沙土,坚实牢固。东南面,清清溪流护城;西北面,巍巍炉山拱卫。透堡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堡。东西南北四城门,现保持原状的只有北门和修竣后的东门,呈方形,高3米,宽4米,深4米。御敌自卫的城堡,是古代连江县人民反侵略战争军事设施的重要遗址。游人到此寻觅古迹,思幽古之情,当年高昂激越的抗倭呼声,似乎仍在耳边回荡。

透堡高耸着家口、龙头、寨兜3处烽火台,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明朝副总兵戚继光驻屯透堡进剿倭寇时,修筑的军事设施。家口烽火台,建在炉山南麓,海拔500米的峰顶上,背依群山,守望着东、北、南三面海疆,警惕着海寇偷袭。民国间重修,墙台囱状,略方,模棱,腹微鼓,实心中填土至顶,下陷呈凹字形,内部预留放干草等燃物空间,备点火报警,背面叠石有隙,可攀添草助燃。其建筑面积36平方米,台基高出地面4.6米,囱体残垣高3.6米,平口沿径5米。在抗倭反侵略斗争中,烽火台发挥了应有作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初二日,当获悉倭寇从罗源湾大举入侵的可靠军事情报后,戚家军在烽火台上,白天燃烟,晚上火光传递信号,他们采纳邑将陈第“平倭策”,用“土撬”大破倭寇于马鼻,把倭寇杀的杀,伤的伤,俘的俘,大获全胜。明嘉靖年间,当地百姓,在透堡岭白鹤山北坡,还建了保民堂,为褒扬民族英雄戚继光剿倭卓著功绩,雕塑了戚将军的威武神像,供香客朝拜,故又称戚公祠。如今,烽火台虽圯,荒草萋萋,但是,凭吊往古,风物长宜,它依然光耀历史。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