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外婆家在原福州展览城附近,过去是个风景优美的小村庄。阡陌纵横,河网密布,一眼望去,尽是满眼青翠的菜田,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在田野间穿梭环绕,它就是我魂牵梦绕的白龙江。
白龙江不宽,也不长,一头连着闽江,一头像蚯蚓一样,越过田野,穿过村庄,深入到外婆所居住的村庄。外婆家就坐落在白龙江边,是一栋占地面积不大但又是福州农村最常见的木板房。前门进去是前厅,穿过厅堂是后厢房,后厢房下面是一个不大的厨房。拉开厨房的大门闩,推门出去就能看见白龙江。
每当夜幕降临,外出劳作的人们牵着水牛,扛着农具,收工回家。他们会在白龙江边洗手、洗泥腿子、洗农具,给水牛饮水,然后回到各自家中。不一会儿,他们又会三三两两,端着饭碗,踱到白龙江边的大榕树下,开始享用晚餐。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左手掌端着一个盛着米饭的大碗,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扣着一个小碟,里面盛着蔬菜、咸菜等几样小菜。他们一边吃着饭,一边谈论白天的趣事。每天晚上,榕树旁都能聚集十几个大人、小孩在此吃饭。这个情景一直萦绕在我眼前,久久不能忘怀。
童年时,家里穷,母亲经常携女带儿投奔娘家“蹭饭”,短的住十几天,长的住一两个月。每年农历“七月半”,更是我们回到外婆家大快朵颐的日子。此时,七大姑八大姨都会聚集到外婆家来,吃吃喝喝,打牌聊天。这时适逢我们小孩放暑假,母亲就会带着我和好几个姐妹直奔她娘家。我们一到外婆家,就相约到白龙江边玩,有的钓蟛蜞,有的玩捉迷藏,有的钓“白刀鱼”。
白龙江平时水不多,但生活着许多小鱼虾,最出名的莫过于“白刀鱼”,福州本地人称之为“翘嘴”,是一种凶猛的肉食鱼类。它行动迅猛,善于跳跃。“白刀鱼”平时生长在闽江里,只有涨潮时,才会跟着潮水蹿入白龙江。掌握“白刀鱼”的生活习性后,每当涨潮时,有的人就会拿着钓竿到白龙江边蹲守,我们也会跟着大人去学钓“白刀鱼”。他们钩上昆虫、小虾等诱饵,静静地坐在江边的石凳上,看见潮水远远奔腾而来,冲着潮头一甩手,把钩甩出去。如果潮水中有“白刀鱼”,它们就会“嗖”一下蹿上来抢食。渔人抖一下钓竿,一条活蹦乱跳的“白刀鱼”,就会呈现在眼前。每次涨潮,大人们都会有收获,那时经常有人钓上一两斤重的“白刀鱼”,有的还会钓上五六斤重的“白刀鱼”。我们小孩也不甘示弱,有时也会钓上一两条“白刀鱼”。“白刀鱼”鱼肉紧实,味道鲜美,剖肚去鳞,放上几根葱,猛火清蒸十分钟,即可食用,味道好极了。
白龙江边的石缝里,生活着许多小蟛蜞,但也有长着一对红钳子的大蟛蜞。每当涨潮时,它们会成群结队地爬回石缝里躲起来;退潮后,蟛蜞就会陆陆续续地爬出穴居的石缝,到河滩上觅食。它们不断用前足将食物裹住,往嘴里塞,嘴上不断吐着泡沫,两钳不断地挪来挪去。这时是钓蟛蜞的最佳时机,我们会约上几个小伙伴,带上钓具,兴冲冲地来到江边。其实我们的钓具很简单,一根细竹竿,一条线,饵料大多是用线绑着、比小拇指还小的咸萝卜干,也有用细铁线穿着小蚯蚓。右手拿着竹竿,左手提着用布缝的长口袋。我们主要目标是钓长有一双大红钳的蟛蜞,把饵料放在洞前或它的跟前,轻轻提着竿,上下不断翻动饵料。这时蟛蜞经不住诱惑,就会用大钳紧紧地抓住饵料。等它抓住后,我们只要轻轻提竿,左手提着的长口袋伸出接住,一只大蟛蜞就会落入袋中。一般来说,一上午可以钓一两斤,有的时候还会钓三四斤。回家后,我们就会把几只有红大钳的蟛蜞养着玩,其余的清洗干净,放入白酒、酒糟腌制,做起蟛蜞酥、蟛蜞酱。
时间如白驹过隙,40多年一晃而过。儿时美好回忆,如今只能永远留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