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胡绍峄与儒洋探花府

胡绍峄与儒洋探花府

广告位

儒洋村历史悠久,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当地民风淳朴,尤其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恪守孝道。“连江第一探花郎”胡绍峄,就出自儒洋这个当年极为偏僻的小山村。儒洋探花府,建于清乾隆年间,是连江县唯一被承认的探花府。

胡绍峄(1709~1798),字定邹,号鲁山,出生于连江敖江镇儒洋村。因其先世迁自山东峄县,故其名、号均从祖籍,以示慎终追远之意。

胡绍峄为人朴实忠厚,从小励志攻读,决心要考取功名,出人头地。无奈事与愿违,数十年持续乡试,屡次落榜不第。但他从不气馁,耐守寒窗,在云居山麓“静室寺”埋头苦读,年年应试。在儒洋村,穷乡僻壤,村民本就没有什么收入。胡绍峄的家境尤其贫寒,他从小父母双亡,唯一的兄长也早早病故,家中只有嫂子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长大。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妇,每日起早贪黑,像男人一样下地干活,苦苦撑起整个家庭重担,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可想而知。胡绍峄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更加发奋攻读,发誓一朝考取功名,定要好好报答嫂子的艰辛付出。

静室寺——胡绍峄苦读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胡绍峄终于考中举人,翌年春考中进士,获甲榜第三名,成为连江历史上第一个探花郎。只是,岁月不饶人,胡绍峄的韶华时光早已在闭门苦读中逝去。此时,他已是鬓发如霜、年过花甲的老翁,家中的嫂子更是老态龙钟了。胡绍峄老泪纵横,在嫂子面前长跪不起,这金榜题名得来不易,但终归是历经多年,得偿所愿,一家人欣喜若狂。

贺宴当日,座中多是意气风发的青壮年,他们见胡绍峄这个缺齿面皱的老探花,甚是可笑,不停地打趣嘲弄他,而他自顾吃喝,笑而不语,不愠不火。宴罢,他洋洋洒洒,挥笔赋自嘲诗一首,“宴罢琼林景物奢,红绫饼不碍残牙。座中多少人如玉,争向樽前笑插花。”至引见日,皇帝见他年事已高,十分体谅,觉得他已不堪担任繁重之职,便委任他为泉州府学教授。胡绍峄欣然领命,当即前往泉州赴任。在泉州任内,他谆谆善诱,耐心为当地生员传经授课,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学子,深得美誉。后辞官职回家乡儒洋,安居养老。

胡绍峄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他寒窗苦读,坚持不懈,读书至上,教化子弟,有着古代士林的风貌,为连江士林树立了榜样。嘉庆三年(1798),胡绍峄病逝于家乡,享年90岁,葬于儒洋山。

胡绍峄诗文清丽流畅,可惜留存不多。他在读书时,在云居山留有《石屏返照》一诗,“一片云屏天削就,千年壁立面斜阳。行人忽向镜中去,无数青山倒影忙。”儒洋的流花亭,也留有他的一对楹联,“无花流得到人间,奚来渔父;有亭翼然临水上,又一醉翁。”

如今,来儒洋探访探花府的游人络绎不绝。但胡绍峄一生清廉,两袖清风,从未置办家业。所谓的探花府,实际上没有气派的府第,不见碑石,也没有壮观的旗杆碣,不过留下几间简朴的村居,是他辞官职回乡后的安居终老之所。但是作为“连江第一探花郎”的胡绍峄,按规制是有立旗杆碣的。旗杆碣,是古代科举制度的象征物,取得科举功名、入朝为官者,才能享此殊荣。胡绍峄从小尊奉孝道,谨记“百善孝为先”,遵循孝道与感恩的传统美德,推恩及人,他将象征光宗耀祖的碑石、四对旗杆柱子皆立于儒洋胡氏宗祠门口,以彰显家族荣耀,也昭示世人,激励后昆勤奋读书、进取功名。他始终感恩嫂子的辛劳付出,将一对象征官位的石鼓置放在嫂子住宅门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历来把孝道与感恩视为“人伦之公理”,以“孝”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因此,“有人无府”的探花府,成为儒洋村关于“孝”的千古美谈。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