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田螺姑娘的故乡——螺洲古镇

田螺姑娘的故乡——螺洲古镇

广告位

螺洲古镇位于福州南台岛东南端,南临乌龙江,北、西分别与城门镇、盖山镇相连,旧时也被称作“百花仙洲”和“橘洲”,后来因形似田螺以及田螺姑娘的传说而被称为“螺洲”。螺洲分为店前,吴厝,洲尾三个村落,陈、林、吴三姓族人在此聚族而居,历史上曾有如陈宝琛、吴复等历史名人,素有“小福州”之称。

螺洲远山近水,风景如画,洲上名胜古迹不少,除螺女遗迹外,闻名的尚有陈氏五楼。螺洲镇人才辈出,仅从明朝至清末,就出了二十一个进士,一百零八个举人,可谓人才济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后期陈承裘父子四进士,陈宝深兄弟六科甲,真是占尽风流。

螺洲镇还有一处值得一提的建筑——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位于镇的洲尾村,与螺女庙相邻,观澜书院俗称”观澜堂”,书院内有“奎光阁”。据载建于明初,是明代林氏三才子林岊、林峦、林赪的读书处。据传他们因不满明成祖朱棣篡位,忿而不仕,归隐家乡螺洲,把螺女庙旁的文昌宫改建为楼,以读书著述明志,寄情山水。

后人又将此奎光阁称为“三才子读书楼”。此阁几经扩建成为林氏子弟私塾,因院门正对盘萦而过的乌龙江,可以观赏江水波澜翻滚,故名“观澜”。观澜书院历代多有名儒硕学,影响了福州一代士风,启蒙造就了螺洲当地林、陈、吴三姓子弟英才无数,文风之盛,享誉闽都。

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便曾就读于此。这里顺带一提“螺江陈氏”家族,从陈若霖开始,儿子陈景亮历任兵部员外郎、粮道、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孙子陈承裘虽然只有官至刑部主事,但是却培养了“六子科甲”,特别是长子陈宝琛成为“帝师”,有“父子四进士,兄弟六科甲”的赞誉,使整个“螺江陈氏”家族无上荣光,成为螺洲第一名门望族。螺洲因此被人们称为“帝师之乡”。

螺洲古镇

陈宝琛同治七年进士,1883年,38岁的陈宝琛因在中法战争中荐人失察而被朝廷连降五级,抑郁还乡后,便在螺洲镇故里度过二十五年。他先后修建了陈氏五楼——赐书、还读、沧趣、北望、晞楼。这五座楼不仅建筑考究,而且风格各异,北望楼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晞楼则沿用传统西式风格,其余三座都是中式建筑。五座楼藏在精致的园林中,最适合来感受古色古香的园林风采与建筑魅力。在家闲赋期间,反倒成就了福建的教育事业。他创办的全闽师范学堂,就是后来的福建师范大学。

吴厝村有螺洲的文庙,即孔庙,始建于南宋,后来多次重建。据说文庙都是官府建的,但螺洲乡人却自建。于是县官下令让乡人自己拆除。乡里有位秀才到县衙论理,说乡民私建文庙不对,但也从来没人敢拆文庙。如果要拆,就请县官派人来拆。县官也怕担这拆文庙的恶名,只好作罢。文庙曾经是闽侯师范附属小学的校舍。

螺洲是个闹中取静的所在。说热闹,车水马龙的福厦公路擦肩而过,距省城中心也不过几公里。说僻静,也确实不近尘嚣,独蛰江兜。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螺洲曾被改名“红洲”。当然,这并没有使她“红火”起来。县委、地委先后迁走,使她又成为遗落在城区边缘的一枚青螺。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