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西林既是地名、自然村村名,也是林姓支系名。在它未问世时,此处名曰北屿、中安境。
明正德年间,乡贤林春泽与城门林浦林炫同科榜(甲戌科唐皋榜)进士,同朝为官(林炫吏部尚书、春泽户部侍郎)。一日早朝大殿上,正德帝呼“林卿家”,两人一同趋前应之。正德帝于是将林浦居福州之东、北屿居福州之西,分别称为“东林卿家”“西林卿家”。北屿人以此为荣,便将村名改为“西林”,又因源于旗山的锦溪由村前流过,有水向西倒流之奇,故里人呼其为“水西林”。
林浦林氏和水西林氏,子孙皆发达,连登科甲。林浦林氏“七科八进士,三朝五尚书”,水西林氏“父子孙孙世进士”。双方族人引以为豪,并有一争高低之举,因之明时两村村民在福州城相遇时,常来个斗富比贵论战。
林浦林氏以“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朝五尚书”,水西林氏以“琼宴特琼宴不特特是三世册邀同赴宴,人瑞奇人瑞非奇奇是夫妇双寿百又四”,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各不服输,甚或要动起武来。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儒老叟忙对围观群众说:“恕老叟斗胆断言‘人生七十古来稀’,况且水西林春泽夫妇双寿一百零四岁,实乃世之罕见,当今福州城盛传一句话:‘北屿水西林,天下无处寻。’这是福州地区文人墨客对水西林的盛誉,水西林氏应略胜一筹。”文儒老叟一番话,遂使“两林”门第高低论战结束。
“北屿水西林,天下无处寻”,这是邑人文儒墨客冲着林春泽而谓的。林春泽、林应亮(子)、林如楚(孙)、林慎(玄孙)皆为科榜进士出身,为官清廉,皆有政声,深受同僚赞赏、百姓称颂。因之朝廷曾赐建木牌坊“科第传芳”于其乡,荣耀一时,今圮矣。
嘉靖五年(1526),林春泽因继母诰命夫人杨氏丧归,见楼宇风雨不蔽,欲倾将塌,借居“云中居”,将楼宇拆而建新。经过10年时间,建成了8座具有官家气派的民居,长200余米,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一列排开,统一布局,一式结构,三进透后,大门为衙门式的八字马头墙,中轴线由外及里,依次为门楼、大厅、内院、闺阁、后花园等并配以厢房,穿斗式木构架,周围风火墙,双坡顶。门楼单檐歇山顶、灰瓦、黑漆大门。分头衙(春泽故居)、中衙(应亮故居)、尾衙(如楚故居),门前置抱鼓石,门楣有显示官级品位的簪缨。八字墙外的两边墙上分别绘有历史故事“郭子仪拜寿”“三世琼林宴”“敕封人瑞坊”“男耕女织”等壁画。厅堂梁柱用料考究,构筑奇妙,两扇木构架采用减柱杠梁,梁桁下采用雕镂空枋,精雕细刻,十分精美,窗扇均饰花格图案,工艺精巧。整个建筑融雕刻、绘画于一体,美轮美奂,令人赞叹不已。
由8座民居、官家码头、荡湾园、“科第传芳坊”和“人瑞坊”等组成的水西林明朝古街,起于大埕顶,终于焦府行宫。昔时此两处均设栅门,昼开夜闭。街内有狮岩公祠、水西林氏宗祠、旗峰林公祠、次峰林公支祠、人瑞堂、玉音楼、碧山堂、且闲堂、碧麓堂、岘北山居等。
其实,水西林早在宋代就已声名鹊起,名闻榕郡。大儒林之奇、七省经略使林士衡、林畊父子八进士,赫赫有名,令邑人刮目相看。
二十三世祖林系,字西维,林慎之堂弟。清兵入关后,林西维忠臣不事二主,居住玉音楼20年,身不下楼,头不剃发,以示不顶清朝天、不踏清朝地的士大夫气节。潜心著书,有《耕稼集》十一卷,为教育子孙,不入仕途,耕织为本,绘有《耕织图》两幅,请人临摹于“尾衙”(且闲堂)两边墙上,至今犹存,保留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