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静
横槎,是一个村落,就倚在敖江南岸的江边。
横槎村地处连江母亲河敖江下游,隶属于江南镇。沿着江畔的水泥路前行,沿途可见竹林幽深,平野上阡陌纵横,云烟氤氲,让人恍若置身仙境。然而,早年的横槎可没有公路通达,交通极为不便,村民出行全靠舟楫摆渡,这也与横槎地名的由来息息相关。据村民讲述,因早年无路可走,居民出行只能乘船,用五六米长的竹竿当作划船工具,故而得名。但这仅仅是传说罢了。在我看来,横槎村坐落于文笔山下,站在高耸入云的文笔山巅俯瞰,敖江在此拐了好几个大弯,村子正好位于拐弯处的滩地上,其地形恰似一条横着摆放的木筏,或许这才是“横槎”之名真正的由来。
横槎,当地人称“横埕”,对此我曾百思不得其解。“槎”指的是用竹木编成的筏。询问当地老乡,得到的解释是,大概因为“槎”字难读又少见,便取福州话谐音“横柴”,久而久之,最后竟讹传成了“横埕”。
在横槎村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宋人熠熠生辉,他叫高梦月。高梦月(?—1210),字奇章,光临里(今江南镇横槎村)人,举人出身,南宋宁宗时期出任泰州教授,官至太常少卿。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开设教授一职,教授是地方专门负责教育事务的官方机构长官,官职为正七品。而太常少卿则是朝廷官职中的重要一员,主要负责管理国家宗教事务与礼仪制度。
南宋嘉定初年,风云变幻,李全从农民起义军将领,逐渐蜕变成了妄图扩张个人势力的野心家,公然与宋廷对抗。嘉定三年(1210)正月,宋廷下令招抚那些流亡在外、被当作“盗贼”的饥民。当时连年遭遇旱灾、蝗灾,百姓粮食匮乏,流离失所,成群结队外出觅食,可官府却将他们视为“盗贼”。宋廷担心激起民变,下诏告诫盐司、守令切实做好招抚工作。那时高梦月正在江苏泰州教授任上,这一年李全攻破泰州,当地官员纷纷迎降,唯独高梦月坚贞不屈,最终以身殉国。之后,高梦月的灵棺从泰州运回,安葬在家乡横槎山,至今墓冢依旧留存,仿佛在默默诉说那段悲壮的历史。
高梦月擅长吟诗作赋,留存下来的诗作虽不多,但每一首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西山翠欲滴,奇峰露嵂兀。倚天挺巨手,欲写风和月。”这是他笔下的《文笔山》。在这首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他当年站在山巅,豪情满怀,想要以这高耸的山峰为巨手,书写风和月的美好。“灵槎天上来,截江成古渡。我欲问支机,此是桃源路?”这是他笔下的另一首诗《横槎渡》。他把横槎渡比作从天上而来的灵槎,截断江水,化作古老的渡口,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好奇与向往,想要探寻这里是否就是传说中的桃源之路。
在横槎古渡口旁,还留存着两段摩崖石刻。临江的一块大岩石上,刻着“蟠谿”二字,据说为高梦月所书,字体是典型“蚕头燕尾”的隶书,书法古朴苍劲,笔锋雄浑有力。《连江县志》误记为“蟠龙”。“蟠谿”是否是“潘溪”的旧称,不得而知。“潘溪”是指敖江流经潘渡、江南的一段水域,横槎恰好处于此段水域。这里水波荡漾,沙滩洁净,鸥鸟成群,风光旖旎。过去,横槎不通道路,村民出行需乘船过渡到对岸的长汀渡口,才能前往县城,再经由贵安前往省城的官道。想当年,横槎古渡的江面上舟船往来,风帆穿梭,热闹非凡,“潘溪风帆”自古以来便是“敖江十二景”之一。
再往上走,一棵四百余年的古榕遮天蔽日,一块覆鼎状的岩石两面分别刻着“云根”“雪浪”,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云根”“雪浪”四字大有出处,蕴含着深厚的典故。清代魏裔鲁《马道》诗中有“雪浪漱云根”之句。横槎位于文笔山下,濒临敖江,春秋时节常云雾缭绕,这里的“云根”指深山云起之处,“雪浪”指的是白色浪花,如雪飞舞。
值得关注的是,“蟠谿”由于位于江畔,历经数百年风化,再加上水流冲刷,石刻损坏极其严重。而“云根”“雪浪”所在的岩石,大部分已被混凝土盖住,“云根”二字勉强露出地表,“雪浪”的“浪”字已被水泥淹没。连江宋代石刻留存不多,这两段摩崖石刻更是珍贵无比,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堪称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