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特产 伏天食姜正当时

伏天食姜正当时

广告位

叶森岚

入伏后,长夏启幕,感觉被体内黏湿与空气中的溽热交织所扰,不少闽南人便把姜视为化解湿热的“天然良方”,恰也对应了老一辈人口中常说的“冬食菜头夏食姜,免请先生免开方”这句俗话。

生姜辛辣,熟姜温热。闽南人食姜深谙“热补”之妙,烹饪时经常用麻油和白酒为辅料,锅里不添半滴水,全凭油脂与酒液将姜的热劲“逼”出来。初到泉州那年,一道砂锅烹煮的“姜母鸭”便给我的味蕾带来不小震撼。尤其是那姜片咀嚼之下,酥脆又有回甘,全然不似平时那般辣口。我还不禁感叹这道菜里姜才是主角,鸭肉反倒成了陪衬。

我一度错把“姜母”理解成“姜”与“母鸭”,被本地朋友纠正后才知“姜母”是指红芽姜,它的生长周期比普通生姜更长,表皮像老树皮般粗糙,称得上是“姜中上品”。见我疑惑在三伏天吃这么热性的食物,身体怎么受得了?朋友却说这正是姜母鸭的特别之处,因为此时暑湿缠身,正好用这道菜“以热攻热”。果然,一锅香醇的姜母鸭下肚,我感觉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汗珠顺着脊背不停地往下滚,如同蒸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桑拿,好似连空调房里憋出的滞涩之气都被带走了。

在这里,随处可以寻见姜的踪迹,除了姜母鸭、干煎鸡等大菜,下饭菜中的姜丝炣杂鱼、姜片炒地瓜叶和姜粿、醋泡姜、姜糖片、晒伏姜、炒姜米等点心零嘴,皆别有一番风味。

但我最难忘的“姜味”食物,是带着长辈心意的姜粿。记得那年我坐月子时正值酷暑,天热得好像火盆倒扣在大地,即使待在屋里也燥热难耐。母亲从老家赶来城里照顾我,邻居陈姨得知后隔三岔五就送来老姜、麻油等土特产。见我母亲不愿收,陈姨劝说这是本地产妇坐月子必吃的“热物”,可以祛寒除湿,多吃身体才能快些恢复。见了我热得难受,她又念叨着得给我做些姜粿吃才行。

得知我母亲不会制作姜粿,陈姨二话不说便进了我家厨房开始忙活。姜粿的做法并不简单,要先将老姜碾碎捣成姜泥,再与糯米粉混合,接着加些白酒和糖调和,还要搅拌、揉搓成团。之后揪起一小团,用掌心搓圆压扁,才能放进加了麻油的锅里,慢慢用小火煎至两面金黄。三伏天里做姜粿,费时又费力,我家厨房本来就小,捣碎老姜的时候,姜的辣味直往上冒,再被锅里的热气一烘,那呛人的滋味可想而知。但陈姨毫不在意,怕我过意不去,她还打趣说:“这姜味一冲,寒气就‘跑’了,只要你吃着香,我这汗就流得值当。”

那一天,陈姨从厨房里端出来的姜粿色泽金黄,姜香酒香四溢,光闻着味就让人食指大动。趁热吃了一块,又喝了一碗暖融融的红糖姜汤,我的额头和后背很快沁出细密的汗珠,浑身的筋骨仿佛都舒展开了,那感觉就像洗了一个热水澡,舒服又畅快。见我吃得开心,那年陈姨前前后后又为我做了四五回姜粿。

后来,陈姨随子女搬去外地定居,我母亲也学会做姜粿,不时便动手做一些给我打牙祭。可我仍会想起那个火热的三伏天,忆起陈姨做的姜粿,它带着浓浓的姜香、麻油香,还藏着一股暖心的人情味,那是比任何珍馐都让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