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远眺南城

远眺南城

广告位

邵永裕

站在阳台落地窗前,春雾如轻纱漫过旗山轮廓,樟城天际线在晨光中渐次清晰。目光掠过青云山与弥勒山,山脚下建筑从老城区黛瓦灰墙绵延至南城区现代楼宇,二十多公里视野里,藏着这座小城千百年的生长密码。视线定格南城璀璨轮廓时,樟城旧影与新貌在脑海交织,万千感慨如大樟溪流水涌动。

回溯樟城模样,记忆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一次进城。更早脉络藏于《永泰县志》:唐永泰二年(766)建县,县府地几经易名定为樟城。明嘉靖三年(1524)筑城墙,周长仅2.3公里,城区不足一平方公里,如枚小巧印章盖在闽中大地。万历十八年(1590),东北段城墙移至内山山顶,土墙换砖墙,成了樟城最早骨架,守护一方数百年。直到围墙斑驳圮毁,小城才冲破囿限开始成长。

民国时期,樟城挣开城墙束缚,向东门外沙湾、浮头尾、小东坑延展,面积扩至约两平方公里。建国初期,街道仍简陋:一条宽3米、长380米的小街横贯东西,沿街数十家商店多为全木单层结构,少数是二层土木建筑。1958年前,里岛、后垄、龙峰三村被划入城区,樟城版图首次明显扩张。上世纪70年代后,小城跨越大樟溪和清凉溪,将刘岐、汤洋、太平口等村落纳入,面积扩至6.75平方公里。街道也随之蜕变:上马路建房辟街,东街老屋改造后拓至7米并添人行道;以登高山为中心的环城路贯通,从旧汽车站经后垄、后埕、北门、西门至南门,路面宽7米至10.5米,这便是樟城八九十年代的鲜明模样。

樟城真正“长高长大”始于1995年。南湖路商品房开发拉开序幕,南湖大厦、上马路旧街改造推进,吉祥、马洋、十八坪小区相继崛起,城市轮廓在推土机轰鸣中舒展。2010年后,“东扩南进”战略让南城区成为生长焦点,这片曾藏在深山褶皱里的土地,书写出小城最动人的蜕变。

  2012年前后,我站在动车站展板前,端详规划数据时既憧憬又疑虑。环顾四周,散落民居、突起山包、长满芳草的田地一片凌乱,七千多亩待开发土地沉默伏在群山脚下,谁能想到,这片荒野十年间会蜕变成如今的新城?

“新城”位于县城南部,被称为南城。如今,动车站成了城市心脏枢纽,火车南下深圳、北上杭州与武汉,让“天堑变通途”的古老愿景成真。曾经的荒地之上,新楼盘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人才公寓的暖黄灯光映照着他们的奋斗之路;现代楼宇折射都市时尚,窗内藏着寻常人家的岁月静好。十多年间,南城从荒野到新城,完成了惊艳时光的蜕变。

城市筋骨在道路与建筑间日益强健。二环路、三环路蜿蜒伸展,老虎斜隧道连通县城各隅。建设大厦、金融大厦、永泰艺术馆、六馆一中心依次矗立,与鳞次栉比的楼房勾勒出崭新天际线。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守护民生,塔山公园、小汤山公园舒展绿意,酒店、车站、学校、文化中心应运而生。曾经荒野已被规整与繁华取代,南城以“集现代城市功能规划于一体”的姿态,成为樟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教育新芽在这片土地蓬勃生长。永泰一中、二实小、三实小、刘岐小学早已书声琅琅,孩子们的欢笑与朗读为新城注入灵气。在建的南城中学明年将迎来首批学子,让全县孩子共享优质高中教育的承诺,正随钢筋水泥浇筑变为现实。书声与动车鸣笛、市井喧嚣相融,为新城注入人文底蕴。

漫步南城,街头巷尾皆是生活欢歌。酒店与精品民宿迎接八方旅人;美食街热气腾腾,锅边糊、永泰葱饼的传统风味在舌尖跳跃;“生态旅游城,人居幸福地”的愿景,正在“三溪六岸”变为鲜活现实。

站在阳台远眺,老城区沉淀与新城区活力完美衔接。南城星光点点,熟悉或陌生的楼宇、单位名称,不再是图纸符号,而是有了烟火温度的家园。

时光素笺上,南城如徐徐铺展的丹青长卷,每一帧都晕染着蓬勃生长的色彩。它是樟城不断长大的鲜活注脚,是深山小城迈向现代都市的有力见证。看动车穿梭、楼宇林立、桥影流虹,心中满是身为樟城人的自豪。

樟城从城墙围合的弹丸之地,到如今舒展的城市画卷,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城市生长,终会抵达梦想的远方。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