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苏坂村的桥

苏坂村的桥

广告位

苏坂村位于闽侯县南通镇,这个村落值得一写,是因为在这个不大的村子里有两座桥,一座建于南宋的榕荫桥,一座建于民国的苏洲桥。

苏坂村有桥,因它原是一个水乡,河道纵横,如今水乡的格局已不复存在,沿着河道行走时常会走入一户人家的作坊里,河道也不够整洁。••• 

苏坂村从南宋时叫「仙坂村」,因地处水陆要冲,传说有仙人踏石过溪的典故。清末为纪念乡贤陈璧(号苏园),改称「苏坂」,沿用至今。陈璧家族(江山陈氏)自元代迁居此地后逐渐成为主导宗族,陈璧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清末名臣,如今的苏坂村处处都有他的印记,至今村子里都还保留着陈璧故居。

苏坂村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榕荫桥」,这座横跨青龙江的古石桥始建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原名「仙坂桥」,距今已有860余年的历史。站在桥头望去,四株巨大的古榕对称分布于桥的两端,枝繁叶茂,冠盖如云,为石桥撑起一片浓荫,「榕荫桥」之名正是由此而来。

榕荫桥为石构平梁桥,全长27米,宽3.5米,两墩三孔,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以抵御洪水冲击。桥面用五块大石板条平铺,两侧设有石栏和望柱,整体设计呈中间略高、两边略低的拱形,既美观又便于桥下行船。这种精巧的结构体现了宋代造桥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使得这座古桥历经八百余年风雨仍屹立不倒。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陈璧的曾祖父辈陈孟俊、陈孟合等人主持重建了这座桥。一个世纪后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时任邮传部尚书的乡贤陈璧回乡探亲,见古桥无护栏,行人过桥颇为危险,遂倡议重修,增造石柱石板桥栏以护行人。桥成之日,陈璧见桥东南侧有一株需四人合抱的古榕,长势极好,便在桥的另外三侧各种植一株榕树,并遥想百年后绿树成荫的景象,欣然提笔将桥名改为「榕荫桥」,命人镌刻在桥中石栏板上。

缓步走上桥面,手指轻抚过石栏上陈璧题写的「榕荫桥」三字,楷书苍劲有力,落款「光绪廿四年,陈璧题」仍清晰可辨。桥面的石梁上还刻有乾隆年间重修的捐资记录,虽然部分字迹已模糊,但「大清乾隆伍拾三年」等关键信息仍可辨认。这些铭文如同历史的密码,等待有心人解读。

站在桥中央,倚栏远眺,青龙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从桥下蜿蜒而过。榕荫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是村民生活的中心。桥头树荫下的亭子里,几位老人正在纳凉闲谈。他们多是陈氏后裔,世代居住于此。1989年,榕荫桥就被列为闽侯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苏坂村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榕荫桥边有一处「苏坂北社」,咋一听觉得这个名字取的好别致,这里是苏坂村的社庙。闽东传统村落常以「南北社」划分祭祀圈,苏坂北社位于村落北部,与早期可能存在的「南社」形成方位对应。「社」本指土地神(社公),元代起福建民间盛行「里社制」,每里设社坛祭祀。苏坂北社即此类基层祭祀场所的遗存,承担祈雨、保境等民俗功能。

现存苏坂北社的建筑为清代风格,社庙坐北朝南,据说由门厅、天井、正殿组成,正殿梁枋上的雕花精美细腻,藻井彩绘华丽,庙内保存有陈璧题写的楹联和匾额。可惜这天大门紧闭,无缘得见。苏坂村有一所「闽侯南通中心小学」,由陈璧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一所百年名校,我有中学同学就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

南通中心小学北边有一条大樟溪的支流,苏洲桥就横跨其上,连接苏坂与双洲两村。这座桥由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福建省长萨镇冰于民国18年(1929年)募资修建。桥梁呈南北走向,为钢筋水泥混合弧形结构,全长88.6米,桥面宽约5米,中间为车道,两旁为高出10厘米的人行道,是当时福州地区除万寿桥外的第二大跨梁式大桥。

与古朴的榕荫桥形成鲜明对比,苏洲桥是一座民国时期的钢筋水泥大桥,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时代风貌和技术特征。苏洲桥有三墩,呈船形,骊水四道,等跨设计,两旁置有桥栏。桥栏的北侧嵌有萨镇冰亲笔题写的「苏州桥」桥碑,字径约16厘米,笔力雄健。桥南端建有一座「苏南亭」(也称「萨公长寿亭」),亭内立有五块青石碑,碑上刻有当时福州各界团体、人士、商绅及海外华侨等捐款人名单。

最引人注目的是南向一碑上镌刻的萨镇冰诗:「回忆当年病涉时,寒天没胫剧堪悲。桥成今日诸无苦,来往行人险化夷。」楷书阴刻,字径约6厘米。站在碑前默诵全诗,仿佛看见年近古稀的萨公在寒冬中涉水过河,切身感受百姓疾苦,继而发愿建桥利民的场景。诗中「寒天没胫剧堪悲」的艰辛与「来往行人险化夷」的欣慰形成强烈对比,展现了一位爱国将领的民生情怀。

亭内另一块碑文记载了苏洲桥的修建背景,读来令人唏嘘:1926年冬,北洋军阀张毅部溃败后窜入南港地区(今南通镇),对沿岸九十三乡烧杀抢掠,造成「庐舍田园,焚毁蹂践,一无完土。男女死六十余人。其逃入山中者,坑谷皆满。」当时已辞去省长职务的萨镇冰,以「三山野老」的身份发起成立「福州兵灾救济会」和「南港兵灾善后会」,筹集十余万元善款,帮助灾民重建家园。苏州桥便是这一系列救灾工程中的重要项目,它的建成不仅解决了百姓渡河之难,更象征着灾后重建的希望。

缓步走上桥面,感受着这座近百年老桥的坚实。桥面中央是车道,两侧人行道略高,设计科学合理。凭栏俯瞰,桥下河水静静流淌,犹存水乡的余韵。岸边的龙眼树硕果累累,远处山峦起伏,桥畔曾有一排吊脚楼,如今虽已破败无人居住,但可以想见当年主人在木楼上凭栏听风的惬意。

值得一提的是,苏洲桥与榕荫桥虽建于不同时代,却因陈璧与萨镇冰的关联而有了微妙的联系。陈璧晚年寓居北京「苏园」,而萨镇冰将桥命名为「苏洲桥」,或许是对这位乡贤的间接致敬。两座桥一古一今,相距不远,共同诉说着苏坂村与水的故事,也见证着乡贤们造福桑梓的优良传统。1989年,苏州桥与榕荫桥一同被公布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现在的苏坂村在福州地区并不算是个出名的村落,但漫步其间,仿佛翻开了一本历史画册,每一页都记载着岁月的痕迹与人文的积淀,这是属于福州乡间的人文,它并没有过于宏大的叙事,却有让人怜惜的精致。

这个依偎在青龙江畔的古村落,以其保存完好的宋代石桥、民国钢筋水泥大桥和承载民俗记忆的社庙,构成了福州近郊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在这里,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让人得以细细品味曾经的水乡诗意与历史的回响。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