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漫谈古代扇文化

漫谈古代扇文化

广告位

伊羽雪

夏天到了,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传统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岁月中,扇子见证了许多历史的变迁。

扇子最早称“翣”,又称“摇风”“凉友”。晋人崔豹《古今注》载:“舜作五扇”,明代也有“舜始造扇”的记载。扇子,始于尧舜时代,在我国源远流长。

原始的古代扇子,亦称“羽扇”,以禽羽制成。汉代开始,人们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汉魏文献多提及扇。曹植《扇赋序》中写道,曹操得皇帝赏赐的尚方竹扇。晋代陆机的《羽扇赋》专门颂咏羽扇。可见,在汉魏时期,竹扇和羽扇已十分流行。

竹扇的主要原料是竹,或削竹如缕,编织而成;或劈竹为片,展平以成。以下这几类扇子虽然外观类似竹扇,但使用了不同的原料:棕扇、葵扇、蒲扇、蕉扇、麦扇、槟榔扇。

羽扇,种类颇多,其使用的羽毛种类包括雉尾、凤羽、鹊翅、鹤翎、鹅毛、雕翎、孔雀尾、鹰羽等。扇柄多用竹、木所制,有的则用兽骨角、玉石或者象牙制作。扇子的柄尾或穿丝缕,或坠流苏。鹅毛扇和雕翎扇较为常见,雕翎扇档次较高。摇动羽扇,风轻缓柔和。羽扇的历史悠久,比如,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来描写周瑜的风度。

汉代以后,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因其用洁白细绢制成,又称“绢扇”。这种扇子的面料除了用绢外,也可用绫、罗、纱等丝织品,因其“团团如明月”,也称“团扇”。不过,它们也有腰形、椭圆形、鸡心形、宫灯形、六角形、马蹄形等,统称“团扇”。它们原是贵族妇女的赏玩之物,宫中多用,故又称“宫扇”。

古代的团扇,大多制作精美,以绘画、刺绣、缂丝、抽纱、烫花作扇面装饰,常画有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绣有各色美丽图案。扇柄用材有湘妃竹、棕竹、梅录竹、楠木、红木和牙骨等,贵重的配有宝石扇坠,是闺阁女子的常用之物。汉代至北宋,是团扇的盛行时期。唐代刘禹锡《团扇歌》曰:“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杜牧写团扇美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折扇兴起,晚于团扇,始于宋代,由日本传入中国。有些折扇,扇骨选材十分讲究,有棕竹、湘妃竹、凤眼竹、黄花梨、紫檀、鸡翅木、楠木、檀香木等,还有用象牙和玳瑁壳做扇骨的。折扇卷舒方便,明永乐帝命宫中工匠大量仿造,折扇一时成为时尚,明清时期十分盛行。折扇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组成。其中,以香料涂沫扇面的,叫香扇;可以藏在靴中、以备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还有一种以各色漏纱为扇面、可以隔扇窥人的,叫瞧郎扇。各类折扇因材质、制作方法和用途不同,名称也各不同。

扇子本是实用之物,却成了书画家表演的天地。明代中期,绘画书法开始由团扇转向折扇。明清的画扇高手,在折扇上画人物、画山水、画花卉,既风雅又实用。唐寅在折扇上画桃花,张灵配上半身美人,扇题为唐人崔护的名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些折扇,作为艺术品,收藏价值极高。

我国是“扇子王国”,古往今来,扇子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与人们的生活有不解之缘。扇文化的演变中,还产生了诸多经典故事,比如杨秀为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王羲之为一老妪题字卖扇,等等,流传至今。

扇子不仅是一种消暑工具,更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空调时代,虽然室内似乎已无寒暑之变化,但扇文化与传统制扇技艺不应该被遗忘。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