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特产 阿蛴叫,荔枝红

阿蛴叫,荔枝红

广告位

“阿蛴(蝉)叫,荔枝红”,福州除了榕树以外,最常见的乔木有龙眼树、橄榄树和荔枝树,尤其在福州的郊区,这三种树不仅可以遮阴蔽日,更是重要的经济果树。很多福州人的童年都跟这三种果树分不开。

荆溪镇港头村荔枝树福州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兴于唐而盛于宋。北宋蔡襄在《荔枝谱》中详细记述:「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城中越山,当州署之北,郁为林麓,暑雨初霁,晚日照耀,绛囊翠叶,鲜明蔽映,数里之间,焜如星火,非名画之可得,而精思之可述也。」

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熙宁十年(1077)出任福州知州。闽都物产丰饶,这里的荔枝令曾巩惊艳。“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曾巩的《荔枝四首》从荔枝的采摘、剖开、去壳写起,再写荔枝“绛纱”包裹、“玉润冰清”的内外观感,以及荔枝“不耐寒”的南国习性、荔枝甜美的口感,对闽越荔枝的色鲜肉润、甘甜可口,不吝赞美。

他积极推广福州荔枝,四处搜寻荔枝品种,品评优劣,编成《荔枝录》,其中记载了“虎皮、牛心、朱柿、状元红”等三十余个荔枝品种的果实特点和产出位置。福州各地均盛产荔枝,至今在河岸、路旁、杂地仍矗立着许多数百年树龄的荔枝树。荔枝成为福州闻名遐迩的贡品和贩卖海内外的重要特产。

早在2000年前,福建就开始人工种植荔枝。自唐初至清道光年间的一千两百多年中,福州荔枝始终是福建进贡朝廷的贡品。

据蔡襄《荔枝谱》载:“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迄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福州各地均盛产荔枝。

在他笔下,“制成干果以后,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西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故商人贩益广,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福州荔枝”成为珍品。“荔枝干”不仅列为贡品,而且还供外贸出口。

明清时期,福州荔枝品种众多,其中“江家绿”为福州荔枝之冠。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白图泰、欧洲传教士马丁·德·拉达等来到福州。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也从长乐太平港装备启航,其配货物中,都少不了荔枝。

每到“夏蝉鸣荔枝红”的盛夏,西禅寺的千年宋荔便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据《西禅小记》记载,“最多时有荔枝树四五百株,其中多名种,核小、肉厚、汁多、香甜异常。”宋代名人蔡襄曾诗赞西禅寺的荔枝:“荔树风光占全夏,荷花颜色未留香”。“西禅荔香”被誉为福州“新鼓楼十景”。如今,西禅寺内还保留着一株千年荔枝树——“宋荔”,是从宋代遗留下来的,依旧年年开花结果。西禅寺的宋荔品种是“丰标”,省一级古树名木表显示,古荔树位于西禅寺三合塔东侧,树龄520年,树高10米,胸围径3.14米,冠幅直径7米。这株古荔名气最大,每天都吸引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在树下留影。

最特别的是,这里还有从明朝就盛极一时,绵延於今的“啖荔诗会”,边吃荔枝边做“击钵吟”,挥毫泼墨。这种榕城诗词界独特的传统,已经成为福州一大传统民俗文化盛事。“怡山啖荔”也留下了许多轶事与诗词,如清代文人黄任留有“荔支风点佛龛灯”;陈宝琛吟咏“我辈且来评荔子,好官犹解惜荷花。”;郁达夫写下“陈紫方红(陈紫、方红都是荔枝名品)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等名句,颇有趣味。有400多年历史的“怡山啖荔诗会”曾经一度中断过,从1988年开始,西禅寺与福建省诗词学会一起又恢复了“怡山啖荔诗会”,至今不曾断绝。

近1000年前,福建人就在教大家怎么种荔枝,我们福建的荔枝栽种技术绝对妥妥的!除了质量优,荔枝在福州乃至福建地区也形成了灿烂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了专属于福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