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又闻粽香

又闻粽香

广告位

黄俊

“粽子香,香厨房。游子忆,念家乡……”歌谣响,端午到。端午节是个重要的节日。记忆中,母亲总在天未破晓之时便起身忙碌起来。那个时间点,露水正亮晶晶地凝聚在院子阶前的青草尖上。母亲说,此时的露水最能锁住粽叶的清香。

看着晨光缓缓爬上窗台,只见母亲将昨晚整夜浸泡好的糯米沥干水分,那米粒透亮饱满,泛着珍珠般的光泽;清晨摘回的粽叶青碧翠绿,新鲜粽叶带着山野的清香,混着红豆、蜜枣的甜香,弥漫在厨房。母亲坐在小竹椅上包粽子,灵巧的双手把粽叶卷成圆锥或者漏斗状,动作熟稔得如同翻阅一本旧书。我兴致勃勃地搬来小板凳挨着她坐下,全神贯注地观看她指尖翻飞——糯米簌簌落进粽叶的弧度,两颗饱满的蜜枣嵌在中央;最后,再盖上一小撮糯米,像给馅料戴上雪白的小绒帽;最后两折三转捏紧,粽绳轻轻一绑一拉,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大功告成。

有时候,她会给我几颗蜜枣,然后笑着说:“你可以跟伙伴们去玩一会儿,这些包好的粽子啊,给你留一个最大、馅儿最多的。”可我跑开吃完了蜜枣,就又折回母亲身边坐下。看着一堆堆粽子,我心痒痒,也尝试着包了一个,却总是漏出了糯米、跑偏了粽叶。母亲笑着说:“咱家大少爷干不了这活,你看看这十指细长、白净,那是拿笔的手,读书人的手,往后是享清福的哦。”端午的朝阳清朗地落在母亲的身上,我坐在她投下的影子里想着,享清福是不是手执钢笔、就着书香,每天能够吃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呀……

其实,母亲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有红豆、蜜枣、少量白糖。青翠的粽叶裹着红红的馅儿。用稻草烧灰浸泡出的碱水适量,再加上取自大自然的山泉水,大铁锅先文火、后武火交替炖煮。母亲巧手生花,但绝对原始、纯粹,有着独特的香醇口感,软糯弹牙、颗粒分明,每一口都能品尝到简单食材带来的满足,那美妙的滋味在舌尖上尽情舞动,令我的味蕾深深迷恋。

柴火在灶膛“噼啪”作响,粽子在大铁锅里“咕嘟”欢笑,那是端午歌谣欢快旋律中最勾魂的唱腔。母亲讲,真正好吃的粽子,需用铁锅、柴火来炖煮。氤氲的蒸汽中,母亲往灶膛添柴的身影忽明忽暗。那时我总爱蹲在灶台边,看她往灶膛里添柴火、扒木炭,火苗舔舐着锅底,将她专注的脸庞映得通红通红。她隔一个小时掀开锅盖,手握专用竹板轻轻搅动,生怕哪个调皮的粽子沉了底,焦了壳。大铁锅的蒸汽从锅盖缝隙处呼啸而出,携带着糯米与粽叶的浓香,漫过锅盖、大方桌、屋子的横梁,将时光酝酿得那么甘醇厚重。

我在端午的粽香里茁壮成长,与家乡一别,至今就是三十个端午节。现在,尽管超市里包装精美的粽子花样百出,却总吃不出当年的味道。母亲知道后,便从老家寄来了粽子。咬上一口用微波炉热好的粽子,糯米的清甜与馅料的浓香瞬间充斥整个口腔,甜蜜的味道顺着喉咙流淌到心底。原来无论人在哪儿、走多远,唯有母亲亲手包成的粽子永远带着刚出锅的温度,泛着油光和香甜滋养我的一生。

今日,端午的歌谣里,藏着母亲的青春与关爱,年年岁岁,包裹着绵长的乡愁。时光仿佛重叠,那缕萦绕半生的粽香,隔着岁月和故乡,与游子千里迢迢的乡思相凝望。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