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鹏飞
黄永玉先生曾回忆青年时在福州长乐教书,每周末坐小轮船到仓山一家书店读《约翰·克里斯多夫》,读一段后就放回书架,整整半年才把书读完。后来书店老板对他说:“你一来我就注意到你了。这本书我不会卖,要为你留下来。”
时隔多年,这则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仿佛也是我自己阅读经历的一段写照。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常说“只要有助于学习,我们都会全力支持”。对我而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阅读早已成为我生命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在福州生活多年,许多书店与图书馆都曾有我阅读的记忆。曾经很长时间,我每周雷打不动要去左海公园旧书市淘书,淘得闽文化典籍时,连指缝都沾着墨香。在当时购买的书目,便有《闽都别记》《福州摩崖石刻》《福州通史简编》《中华地域文化通览》(福建卷)。那是最初让我感受闽都文化的书籍。
大学刚毕业那几年,我在母校福建师大附近的单位供职,下班后总要拐进母校图书馆看书,大约持续了近四年。那是一段很充实很难忘的阅读时光。
多年的阅读经历,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也让我从中感受到许多美好。某次在省图“八闽文献中心”偶遇卢美松先生,这位《福州通史》主编见我在抄录《闽都记》残本,竟将私藏明万历刻本借我誊录。他还经常关心我学习,耐心解答我的疑惑。有一次他打电话询问我近况,并说那些天感染“新冠”,他闭门静心写了几篇文章。当时我真切感到他“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精神与“一寸光阴不可轻”的治学态度。
前两年,我偶读闽都文化研究会《共同守护中华秋沙鸭》一文,文章叙述了保护大樟溪的中华秋沙鸭的亲身经历。我当即被优美的文字与质朴真挚的情感以及和谐共生的理念吸引,于是联系到作者——永泰籍作家陈家恬。自添加微信后,家恬老师几乎每天分享自己的文章或日记给我,在他的笔下,我读到永泰山水田园、风土人情,每每为他为人、为学、行孝的那颗真挚温暖的心所感奋。因此每篇读完都会写随笔感言发给他,这样的阅读“互动”已有两年多。虽缘悭一面,但作为文友,他不仅把我写进自己文章中,还曾将个人著作《日落日出》寄送给我。读其书可想见其为人。从他的书中,我读到了一颗“不忘本来”的赤子之心。
还值得一提的是,福州晚报刊发的数篇点评书籍的文章,让我读后忍不住买了《吃海记》《厦门吃海记》和《云天瓶水集》。最近每晚我都读几页《云天瓶水集》,遇到会心处,便写一点读书笔记。而晚报刊发的《两棵苦楝树》一文,也令我阅读后爱不释手,并诵读了两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能在阅读中得遇良师,感受“温度”,此诚为幸事。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丰富了我的情感,充实了我的心灵。“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阅读更让我感受到许多美好。以书为友,与书为伴,正如古人所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而在书香中成长,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