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尘心
在福鼎柏柳村以北1.5公里处的横溪岭自然村溪畔,我终于见到了满怀期待的横溪廊桥。
横溪桥横跨在村头谷底溪流上方,南接点头、白琳等茶区,北往管阳乃至浙南等地,是旧时这一带茶乡人民进行贸易和众多商旅必经的交通要道。是省内少见的单孔石墩廊桥,在国内廊桥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人在桥上,凭栏望远。岭上人家,常年多处在缥缈的云雾之间;四周青山环绕,岭下谷地水汽氤氲,充满野性的横溪水自东浩浩荡荡地穿过峡谷,流经村境时,水性稍作温和,然后又继续向西奔流而去……
青山暮霭,一条飘带般穿境而过的古道,任你在凝视中纵有再多的想象,也难以揣度它在时光的两端,曾见过多少匆忙的身影。
盛衰沉浮皆自然。在桥头的工地上,几位木工师傅正在紧张有序地修复桥亭。而我的注意力却被工地一旁的四块布满苔衣的残旧石碑所吸引,经过一番辨认、品读,在这些鲜活的历史资料中,最终撩开了这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碑文是无声、忠实的记录者。从碑记中,我们可清晰地了解到横溪桥在历史中的演变脉络。
横溪桥,南北走向,乃柏柳村民梅以鲍、徐廷孔乐捐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为抬梁式歇山顶廊屋木拱桥,全长16米、拱跨15米、宽4.2米,桥廊面阔3间、进深7间。受风雨侵蚀,后多次重修改建,使得桥梁长度达到了20米,桥宽为6米,桥体高9米,跨径更是达到了16米,桥面上增设了六间高3.8米的木构廊屋,两边配备有固定的木长凳,不仅为旅人短暂休憩提供了舒适场所,也使得桥梁的功能和观感,得到了有机统一。
旧时,水乡的大多数桥亭里供奉有神灵、菩萨等,方便了乡民祭祀活动,但也容易发生意外。1996年秋,在一次祭祀活动中,横溪桥就因村民点香火不慎而遭损毁,百年廊屋在火光中瞬间化为灰烬。廊桥残缺,一度沉寂,一直成为压在柏柳人心尖上的一块硬疙瘩。随着修缮古桥、恢复风采的呼声日益高涨,2001年春,在村民代表们的倡议下,柏柳乡民纷纷慷慨解囊资助,在原址上改建了三间砖混结构的廊屋。时光流转,当年砖混结构的廊屋经过二十多年的风吹雨打,部分水泥墙体出现龟裂、渗水现象,2023年春,柏柳乡民再次捐资修桥,保持原桥石、木结构风格,建成后将再现“三光接汉,虹彩横溪”的动人画面。
桥梁是纽带,是路的延续,是人们抵达彼岸、或走向远方的介质。旧时,闽东山区村居之间相距较远,桥亭是旅人歇脚、交流、交易的好去处。为方便行旅,柏柳村有“好义者”慷慨捐资,在古道的廊桥上增建茶亭,亭内安排有专人为行人免费“施茶”,这种行为赢得了广泛赞许,也引得附近村居纷纷效仿。
正是诸多乡愁的不断堆积,才充盈了一座座廊桥的历史内涵。夕阳下,回望着这一横挂在岭下溪涧上将要浴火重生的虹桥,我想,它早已与岭上的白云人家、青山翠竹,定格成为岁月留痕里一组组人与自然共同促成的山乡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