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培田好时光

培田好时光

广告位

陈冬梅

青灰色天光漫过雕花木门,轻轻推开,八百年的光阴便如水墨般洇染开来。踩着青石板上的露水,我走进被誉为“民间故宫”的培田古村落,恍若踏入一册泛黄的线装书,每一处檐角都隐匿着尚未读完的章回。时光在这里放缓了脚步,空气中弥漫着古韵,流淌着静谧与安宁。

恩荣牌坊的麒麟仍在回味光绪二十四年的晨光。双斗龙纹旌表悬垂着五爪金龙的威严,石雕祥云里藏着帝王的墨迹与武进士的剑气。吴拔祯的佩刀,早已锈蚀成牌坊缝隙间的一缕苔痕,成为历史的注脚。然而,当你闭上双眼,凝神静听,在那石雕祥云中,仿佛还能听见当年他策马扬鞭、意气风发地穿过牌坊的马蹄声。这方青石,曾令文官落轿、武将解鞍,那斑驳的“恩荣”二字,虽历经风雨洗礼,却比族谱更鲜活地书写客家儿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我沿着前人踏出的凹陷履痕拾级而上,看苍苔在石缝间蜿蜒如篆,于每一寸石板的摩挲中,感受那功名与尘土熨帖成滚烫的温度。

转过牌坊,一座座古朴的九厅十八井的院落在我眼前次第展开,灰墙飞檐、木刻窗雕、石联壁画、庭院深深,让人的心瞬间静了下来。继述堂的十八个厅堂如同打开的折扇,将家族盛衰凝萃成二十四枚天井里的月影。半圆桌在晨光里静默,这客家人独创的缺月桌案,是远行游子悬在门楣的归期,亦是留守妇孺绣在衣襟的念想,丝丝缕缕,缠绕着无尽的牵挂。在一阵幼鸟啁啾声里,我循声抬望眼,只见房梁上的燕巢悬垒着刚衔来的新鲜春泥,那一刻,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涌上心头,恍然领悟,原来故乡可不就是候鸟与游子共同栖息眷恋的旧巢吗?

“这水可真清澈啊!”浣衣的阿婆捶打衣物的声响惊醒了沉睡的倒影。与阿婆闲聊间得知,八百年前,先人引山泉入村,他们足不出户,门前便有一弯活水洗菜淘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烟火日常。清流漫过阿婆的棒槌,有节奏地起伏、流淌,仿佛在细细濯洗着二十四个流转不息的节气。我不由自主地蹲下身,双手缓缓探入水中,掬起一捧澄澈,指尖仿若触到某位先祖掌心的温热与柔软。水波漾起的光斑里,倒映着整个吴氏族群的智慧与慈悲。

踱步于千米古街,商铺门楣上那斑驳的残墨,尽管历经风雨侵蚀,却仍执着地诉说着往昔盐铁与诗书交易的繁华盛景。我轻轻抚过那一扇扇褪色的雕花木门,指尖突然触到竹纸的簌响——那些顺着汀江水漂来的毛边纸,是否曾托起过某位书生的金榜题名?行至转角处,一缕诱人的香气悠悠袭来,那是民宿里炖煮连城白鸭汤的袅袅氤氲,与济美堂中木樨花淡雅的芬芳一同萦绕,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移步。

经商的同时,培田人不忘“耕读传家”。“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拢有田。”这副楹联便是他们生活最好的写照。六座古书院皆是见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南山书院,它的前身为“石头丘草堂”,书院门口的那株千年雀树,它深埋的根系,或许比谁都更懂得这块文墨之乡的心跳。推开吱呀木门,我像是穿越了时空,来到明成化年间,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开蒙钟响,回荡在古村的每一个角落。书院大门两侧,是裴应章题写的“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笔墨间满是对知识与文化的尊崇。清朝翰林大学士纪晓岚到此参观,亦大为惊叹,挥毫题下“渤水蜚英”的传世名匾。瓦当上的青苔应还记得,曾有蒙童踩着晨露来此,怀揣的油纸包里裹着母亲新焙的地瓜干,也裹着整个宗族的期许。

而此行令我深受震撼的,无疑是容膝居照壁上那看似轻描淡写、却又振聋发聩的“可谈风月”四字。“容膝”一词,出自李白的诗句“楼高可采星,屋小堪容膝”。这座小巧玲珑、看似寻常的居所,其实是缠足时代里一座让女子勇敢昂起头颅的学堂。在这里,传授的不仅是文化、礼仪和女红,更将月事、婚育等女性成长的隐秘话题,都树成启蒙的经幡,在封建礼教的阴霾中,撕开了一道光明的口子。我静静地伫立在天井中央,日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像岁月的聚光灯,照亮了摆放在眼前的一排排绣架,上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绣衣、头帽、围脖……每一针,每一线,我都能感受到百年前那些女性的心跳。在那个禁锢重重的年代,她们以针为刃,以线为旗,在密针细缕间,拆解着旧观念的枷锁,将新思想的曙光,织进生活的纹理,也织就了女性自我救赎、解放的道路。在我看来,这些绣品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工艺品,而是百年前女性冲破传统束缚的无声呐喊与有力见证。那份力量跨越时空,时至今日,依然滚烫。

暮色如纱,轻柔地笼罩着吴家大院,为这座古宅添了几分朦胧的诗意。不经意间,我被墙角的几树梅花吸引。梅枝横逸斜出,花瓣在微风中轻颤,宛如身着素衣的佳人,淡淡的梅香,萦绕在鼻尖,沁人心脾。突然,一只流浪猫悄然从墙角探出脑袋。它的毛发蓬松柔软,在暮色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琥珀般的眼睛透着几分慵懒与好奇。它轻嗅着梅花,时不时用脑袋蹭蹭花枝,那模样可爱至极。我心头一喜,赶忙拿起相机,想要定格这温馨美好的瞬间。可就在这时,电子门禁“滴”的一声脆响,瞬间打破了这份宁静。那只流浪猫竖起耳朵,警惕地四处张望,随后迅速钻进了暗影之中。我不禁有些遗憾没能及时拍下那和谐的画面。

民宿老板敏锐地捕捉到了我的失落,热情招呼喝茶。谈及祖屋改造,他语气里满是自豪:“老宅子的魂,在榫卯里扎着根呢。”院落里,咖啡的香气与老茶的烟霭缱绻交融。我仿佛听见九厅十八井深处传来织布机的吱呀声,与蓝牙音箱里的爵士乐在星空下达成某种契约——所有坚固的都不会消散,只会以另一种形态生长。

“耕可养身,读可养心”的家训在晚风中摇曳。培田的山水永远在哺育新的故事,青石巷的渠水吟唱着未尽的歌谣,瓦檐春燕衔来新的黎明。当雕花门扉再次合拢,八百年的光阴,已在我的衣襟绣满星霜。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