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宗教信仰 福州超山禅寺

福州超山禅寺

广告位

在闽江学院的西门,有一座古老的寺庙——超山禅寺,是一处古色古香的佛教胜地。据说这里曾是学子们的“闹铃”。

《八闽通志》记载,这座寺庙因位于大江之滨,沿浦而建,得名“超山”。元泰定初年(1324年)始建,清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迄今已有660多年历史。据《闽都记》记载:“隔大江沿浦而入,有孤阜突起,山下有四门江桥,旁为石门山,二山对峙,中贯诸溪,望之如门。有伍仲襄庙。”这就是有关超山寺的最早记载。现存寺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静,人们可以在这里静心参禅,体验佛教文化,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历经战火,超山禅寺几近荒废,直至上世纪80年代,当地信众与僧侣合力重建,方使古刹重现生机。如今的超山禅寺是八十年代后重建的。尽管如此,新大殿内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旧寺的石础石墩和一段四面刻有佛像的石经幢残件,寺内还保留着高达两米的宋代石经幢。

超山寺的寺院坐西南朝东北,四围高墙,轮廓分明。沿中轴线分三进,首进为门楼,二进为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三进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首进与二进、二进与三进之间,分别各有宽广的庭院。三进沿山势渐次升高,气势恢宏。建筑中以大雄宝殿最壮观,为七柱出游廊六扇五间排建筑,带有清代前期寺院古朴雄浑的建筑风格。寺院周围种有荔枝、龙眼、橄榄计40多株。寺前有两口交卷的池塘,形如太极,俗称太极池。

寺前小溪涧上跨有一座石桥。桥板上刻有“大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三月吉日,住持如圆重建。”桥旁原有一座镇桥塔,已圯。过桥不远有一座山,多岩石,俗称磹山。它与超山南北对峙,宛如两片门扉,锁着贯穿的溪流,《闽都记》所谓的石门山,大概就是指此。超山寺历代僧众的葬骨塔是寺中重要的文物。塔在磹山北麓与寺隔溪相望,一组共三座,呈品字形。风格不同,系元、明、清三个不同时期所建。

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也为超山禅寺增添了几分禅意。超山山势平缓,林木葱郁,寺前有一条清澈的溪流蜿蜒而过,仿佛为这座古刹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无论是清晨的钟声,还是傍晚的梵唱,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安详。

据寺里的僧人介绍,超山寺始建之初,只是一座小寺院,东侧向与十四门桥对峙,西北向与溪源宫、圆道院禅寺、后厝一清庵相连接,西南向有峦峰高高矗立,形成犄角围绕之势。元泰定元年(即公元1324年),超山寺开始扩建,规模也不断扩大,这时的超山寺已成为旗山十八大古寺之一。超山寺背倚超山,面朝闽江,这里河浦纵横,环境清幽。“扁舟一叶泝江潮,古寺风幡影动摇。门掩白云行处近,林含青霭望中遥。”这首明代名士陈椿《重游超山寺》的律诗,是对当时景况的贴切描述。

超山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它不似鼓山涌泉寺那般声名显赫,却以低调的姿态,将历史、自然与禅意悄然相融,成为福州人文版图中一处不可忽视的精神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人与自然,连接着心灵与世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超山禅寺如同一片净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回归内心、寻找自我的空间,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去珍惜。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