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文山
望海的地方在半岛的东南端。这座峰峦连绵起伏的半岛长达19公里,从地图上看,就像是一只鲲鹏巨鸟,自高空俯临而下,伸出长长的脖颈,尖喙直抵大海。
古石村的位置,便在这只大鸟的下颌。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渔村,隐在一处阳面山坳,三面绿树环绕。村里所有的房子均以厚实的石头砌就,顺着山坡簇拥而建,高耸的风火墙优美的黑色弧线衬着片片红瓦,雅静而古朴。我们来时正值初冬,微雨迷茫,眼前的村舍道路、花草树木,一片墨韵淋漓。海风拂面,细雨敲肩,似乎在无声地向游人诉说着数百年来的沧桑往事。
古石村因后山一对巨大的鼓形叠石而得名。山与海的故事,在这里发生、延展,也让这里成为了一个人们神往乐游的地方。村庄前临大海,到处是悬崖峭壁。村人巧妙地在悬崖上铺设了一条木制栈道,成了一条饶有情趣的海滨游步道。走在栈道上,只见海天相接,无遮无拦,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绝佳的观海处。海在远方,海在身旁,海在脚下。探身是一道深而窄的峡谷,看汹涌的海水,发出雷鸣般的呼喊,争先恐后挤进峡谷,溅起雪白的浪花,被崖壁阻挡,而后不情愿地退去。峡谷则像两位纹枰对坐的老人,神情专注,对潮来潮往、风起风歇,似乎司空见惯,只是沉思中透出丝丝微笑。纵目是无垠的大海,片片船帆,游弋在海天之间,画一般美丽。
茭南村则是在这只大鸟的尖喙下端,自然也是半岛最突出的一处地方。站在海边悬崖的石台上,视野变得格外开阔,天穹高挂,极目无垠。海挟风卷浪而来,一波又一波,扬起的浪花在岩石的崖壁上瞬间摔碎,后浪随即重来。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遏止它们的脚步,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消减它们的热情。这一列长长的半岛,本来就是陆地伸向海洋的手臂,也许正是这条手臂,唤起了海的无限激情。
身旁脚下到处是岩礁。和我们一起望大海的正是这一块块或大或小或扁或平或圆或方或已被海水侵蚀得百孔千疮的石头。它们有的铁青着脸,把手挽臂,站成一排坚不可摧的峭壁,冷峻地望着身前的大海;有的则弓身向前,忘情地敞开胸怀,似要迎迓奔涌而来的波浪;有的干脆一跃而下,跳入水中,与海水尽情嬉戏;还有的只是高高地立在山顶上,深情地望着远方,眼神肃穆而凝重。
和我们一起望大海的还有一株株并不起眼的小草小花。海边风劲,且都是坚岩利石,大树根本无法生长。这里已是自然的极限,也是生命的极致。成就它们的,也许是大风吹来不甘寂寞的花粉,也许是候鸟嘴里不慎跌落的种子。就在每一条石头缝间,靠着一星半点泥土和残存的雨水,它们在这里顽强地生根、展叶、开花,自成一道风景。
面对大海,一丛丛白晶菊笑得那样优雅,这些长着黄色花蕊,环簇着紫色花瓣的小花,任凭风吹雨打,尽情享受着生活给予它们的艰辛和快乐。墨绿色的滨柃,是一种常绿灌木,枝叶茂密紧凑,它们三五成群,匍匐在岩面上,如同一幅图案美丽的壁毯。其貌不扬的鬼针草,因为长着小倒刺,会粘在行人的裤脚上,所以还有一个雅致的名字“索人衣”。
岩石间还有膨珊瑚、仙人球、稻槎菜,以及许多说不出名字的花草。让人不禁慨叹生命的坚强。
最奇特的是,在半岛的一处山坡上,矗立着一块形状酷似手掌的巨石,面对着大海,好像正向来往的船只招手,也好像是向那一座座海上迷离的岛屿打着招呼。千百年来,过往的船只,只要看到这块站在高坡上的巨石,水手们心中都会涌起一份感动。于是他们又把这块巨岩称为“盼归石”。
这里就是黄岐半岛,是望海的地方,也是盼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