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七月自驾后龙村

七月自驾后龙村

广告位

七月的屏南风轻云淡,天蓝水清,相比福州的酷暑难耐,山城多了一份少有的清爽。

很早之前就想去后龙村了,之前没听过,因为是张老师的老家,她说那里很漂亮,所以一直有想去的念头。后龙村与县城仅一山之隔,县城通往后龙村有一条两条小路,曲曲折折3公里左右,小暑这天,约上张老师,带着隔壁家的两小孩从县城出发,驱车20分钟即可到达。

第一眼看到后龙村,就是觉得山清水秀,可惜了已经人去楼空,仿佛我们穿越了时空。我们沿着村前的后龙溪绕了一圈,在老房子里转了转。深切体验到了这座村子的古朴和美丽。这里有始建于清初的古廊桥,历经两百多年的红豆杉,桥上还供奉着五显大帝。慧光寺空空如也,废弃的杂货店,杂草丛生的茶盐古道,每一处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后龙村隶属屏南县屏城乡,地处屏南县县城下游东部,与甘棠、熙岭、棠口乡毗邻。村落传统格局保持完整,传统建筑数量约占92%左右,现代建筑约占8%。传统建筑的种类主要有木拱廊桥、石牌坊、宗祠、摩崖石刻、宫观寺庙、碑记、炮楼、书院、水碓房、歇亭和古民居等。按年代,明代建筑约占2%、清代建筑约占60%,民国时期建筑约占30%,其余8%为现代建筑。

后龙村的传统建筑均为土木结构,民居和其他传统建筑集中成片,四面高大厚实夯土围墙围绕,大部分保存状况良好,村落内巷道呈五纵四横状,布局井然,在横向弄口和纵向弄口巷道口设窄栅门,并建筑哨楼和炮楼。

后龙村的传统公众性建筑数量多,并且保存较为完好,这些公众性建筑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村落礼制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其中以龙津桥、“柏舟遗烈”石牌坊、张氏宗祠、慧光寺价值为最高。

龙津桥作为闽浙木拱廊桥之一,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龙津桥为木拱廊桥,位于后龙村水尾,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桥呈东西走向,桥长33.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米。桥屋13开间56柱,抬梁穿斗构架,悬山顶。桥子以块石砌筑,桥面鹅卵石铺砌。当心间南面设神龛祀五显大帝。

桥下龙溪蜿蜒流过,桥两岸树木成荫,环境幽静。桥中有一楹联,曰:水色山光不负祗般来往,车尘马迹任随那等奔波。清光绪拔贡张宗铭撰后龙八景诗之“桥锁龙津”:吾乡四面皆山,而玉屏与文笔两山接连,龙紧履是地者,几不知水从何处出也,道光丁未建一桥于岸口,名曰龙津。又有赞诗曰:绿树阴浓锁断虹,川流九曲不通风;濠梁乐趣人知否,尽在游鱼出没中。

“柏舟遗烈”石牌坊。该石牌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后龙村村西,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石牌坊坐北向南,通高约5米,通宽约4米,花岗石砌筑,三间四柱五脊顶,中间有圣旨,顶葫芦刹;横匾阴刻“柏舟遗烈”,左右两边刻有皇清旌表的字样,左右额坊浮雕精美象、凤等图案和纹饰,石柱阴刻联句。

后龙村的古民居均为土木构造,封火墙一般为硬山顶,结构上多数为一进院落,少数为二进院落,二层或三层,中轴线上建筑由大门、下厅、正厅、后厅组成,正厅有明厅或暗厅之分,太师壁正下方摆放几案祀奉先辈,厨房设在后厅左右侧,柱、梁枋、斗拱简洁明了。石门框和门窗的雕刻工艺较高,较能表现闽东北地区的民居特点、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

后龙村现在已经清空了,早在几年前,因为某些原因村民都搬迁到屏南县城,如今的村子杂草丛生,残垣断壁,偶尔会有三五村民回去种点农物,看看老房子,但失去了往日的人间烟火味。年轻人已经有十余年不曾回来了。回归自然,倒也多了一份清静,青葱物语,流水淙淙,后龙村终究是很多人的故乡……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