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其彬
每月逢“一”和“十五”的日子,是闽清老家池园镇的集市日期,人称“十一都圩日”。
立冬后的第一个圩日,寒意渐浓,天色蒙蒙,位于镇区后街的车声开始响起。一辆福州车牌的厢式小货车最先到达,一对青年夫妻下车便打开车厢,互相配合着铺设货架、摆放服装;卖海鲜的连江老滕头开车也来了,在对面的鱼类区架起一片两米长的鱼摊;卖水果或玉米的古田、尤溪的几辆农用车也不甘示弱,热闹登场;接着那些携筐挎篮、肩挑担子的男男女女从周边悄然跟进。大家不声不响,按类分区忙着铺摊。转眼间,空荡荡的街道两边就摆满了各色的物品。
早上八点过后,我跟随着赶圩的人群姗姗而至。站在圩场高处放眼望去,拥挤人流来回涌动,吆喝声、叫卖声、喇叭声,响成一片。这边“正统柯洋羊肉,清香甘甜,假一罚十”,那边一男子站在条椅上,一手拿着一沓钞票,一手拿着几根玉米棒左右晃动,叫卖声吸引了周围不少的人。
九时正,一辆刚从外地来的小货车,“吱嘎”一声停靠上街道左边,小喇叭不停播报“正宗土鸡土鸭,有买快来,不买后悔”。而蹲在旁边的一位卖鸭老人,嘴里抽着烟一言不发。“鸭子怎么卖?”有人问价,老人立马站起身来,几句低语后,老人伸手从鸭笼里捉出一头全番鸭,装入蛇皮袋,称斤过两。双方结算完毕,青年提着鸭袋骑车走了。一个小时后,又来了几拨男女,分别买走老人的九只鸭子。老人数数手中钞票,脸上乐滋滋,准备回家。为什么老人的鸭摊光顾的人特别多?老人道:“我的鸭子是散养的,膘壮结实,明眼人一看就知,品质好。”以前只是听说城里人讲究绿色食品,想不到现在农村也提倡生态种养。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妇女是圩场的主角,买东西最会讲价讨价。别看她们东瞧瞧,西看看,却不轻易出手。即使选中,也装作似买非买,争取花最少的钱,买到最中意的东西。晨练回家的镇区居民黄大妈站在一个服装摊位前挑选袜子,问了袜子的布料又问产地,很是仔细。当挑选到中意的袜子时,立马进入讲价模式:“十元钱六双袜子卖不卖?”摊主应付不过勉强答应,比平时五双袜子十元钱多付一双。这时的黄大妈像捡了大便宜,笑眯眯地离开摊位。另一边的衣裤摊位,几个女士正跟商家讲价削价。看着他们一来一回,我有点纳闷:现在大家生活富盈,为什么还计较这圩日买卖的区区几块钱,甚至几毛钱?我问这几名妇女:“城里商超很多,干嘛舍近求远来乡下赶圩?”她们的回答很直接:“不是商超东西买不起,是圩日更有性价比。”
一路走,一路逛,不知不觉来到蔬菜区。瓜果蔬菜在圩日里是当家花旦。长着细嫩枝叶的芹菜,水灵灵地诱惑着人。带着露水的韭菜、沾着泥土的青翠小葱,都是一大早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还有那一摊摊萝卜、白菜、辣椒、土豆……
这些地道的农家菜,大多是当地人种植。他们只要有人买,也不会太去计较价钱,只图早点脱手回家。农户们说,种菜赚钱不是很容易,圩日上街摆摊,早出晚归,一担菜卖上一二百元。他们一年四季风里吹,雨里淋,一茬接着一茬种,周而复始,自产自销,为的是薄利多销。
中午街上迎来人流高峰。生意正忙,突然间,刮来一阵大风,把来自闽侯的经营服装的刘女士遮阳棚掀了个跟斗。刘女士孤身一人,重新支棚力不从心。好在旁边几位同行见状都放下手中的买卖过来帮忙,搭横条的、扶支架的、扎绳子的,大家七手八脚,很快重新扎好摊位的棚架。
俗话说“同行相见,三分恨”,虽然生意上有竞争,但他们却同行相见不脸红,相帮相扶。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这些小摊小贩们的热心肠,冬日里的市集涌动着暖流。
圩日是贴近泥土的生活。一天下来,这家乡的圩日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价廉物美的农产品和商品,还有那一张张朴素厚道的笑脸,共同谱写出一曲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