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雨
至今,一闻到茶油煮东西的香味,就有熟悉的感觉,那是外婆留在我记忆中的“味道”。
在闽侯县鸿尾中学读书的时候,外婆是我们姐弟的“保护神”,吃的穿的都是她老人家操持。那时,食用油稀缺,猪油是重要来源。要猪油,也不容易,得凭供应票买肉,还要去买肥肉熬油。买肥肉就要早早排队,排后面就没有肥肉了。偶尔,还能奢侈地吃到猪油糕,好过瘾。
外婆有高血压,都说吃茶油有利于治疗高血压,特别是茶油炒芹菜。于是,我们家的小厨房就时而会飘出茶油煮东西的味道。而且,外婆总会把那食疗的菜分些给我们吃。所以,在生活比较清贫的时候,条件反射般地喜欢茶油味,成为饮食的乡愁。
有一次,不小心头撞到了,肿起个包。外婆赶紧在我头上涂抹茶油,帮我揉了好久。身上出现无名肿痛,外婆也是用茶油涂抹患处来消肿。有时被烫伤,还是用茶油来涂抹,很快就好了。我感觉在外婆的手上,茶油就是灵丹妙药,妙手回春。还记得外婆说,茶油要放越久越好。家里就有一个大玻璃瓶,把茶油密封在里面,时间久了,颜色慢慢变淡了。
那时,我们山区有许多的茶山。说的不是出产茶叶的茶山,而是种植茶籽树的茶山。《山海经》说“员木,南方油食也”,很形象地把挂满可以榨油的圆圆油茶籽的树,印到我们脑海里。茶籽树作为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有“东方橄榄油”和“油中软黄金”的美誉。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茶油性偏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肝血亏损,驱虫。益肠胃,明目”“茶籽,苦含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病垢”。公认茶油有“明目亮发、润肠通便、清热化湿、杀虫解毒”等食用功能。民间还流传用茶油治疗肠梗阻、便秘的土方。当然,过去茶油也是“皇宫御膳”用油。
金秋时节,洁白的花瓣、金黄的花蕊,漫山遍野的油茶花,满眼色,扑鼻香。满山茶籽树结果盈枝时,茶农可以采摘茶籽,然后挑去榨茶油。榨茶油是去专门的茶油工坊。榨油流程复杂有序:从选籽、焙籽、碾碎、蒸粉、压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过滤、储藏等,有十多道工序,是声、色、香、味、火的交响曲。
茶油是很有利用价值的食用油,可以煎炒烹炸,调拌浸泡。因为茶油含有高达百分之八九十的不饱和脂肪酸,是食疗的首选之一。我们家,外婆用它治疗高血压,民间还说它有治疗胃病的特效。在清华大学进修的时候,班上有位同学,胃有老毛病。家属来照顾,饮食上就让他吃茶油拌线面、煮线面,说对胃有好处,养胃。据说效果不错。有一回,到永泰赤锡,村民介绍说,他们很看重茶油的药用和养生。曾经有位村民胃出血,就喝茶油,说可以让胃形成保护膜,真的很好。还有的偏方是取新鲜猪肚洗干净,装入糯米、草药,倒入茶油蒸煮,也可治胃病。
茶籽榨过油,会留下“茶饼”,我们叫“茶箍”或“茶枯”。因为茶籽煮熟压碎要箍成一块块饼状,放在榨油机上压榨出油,之后,就会留下洋溢油香的茶饼。
这茶箍可是好东西。民间经验,在妇女发髻上擦拭茶箍水可以养发护发。小时候在乡村,肥皂很贵,当然更没有洗发露什么的。女子洗发会用茶箍碎泡水洗。俗话说“卖油娘子水梳头”,卖茶油的老板娘还是可以用茶箍水梳头,油光发亮。
有位朋友种菜植树、种花养草,专门叫我想办法去乡下帮买茶箍,砸碎做底肥,是好肥料。茶箍确实是一种有机肥,也是农家肥,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当然,要把茶箍砸碎掺到土里,才不会“咬”根。
茶箍据说有微毒,民间用茶箍碎或泡水驱蚊灭虫。小伙伴则利用它的微毒来“透鱼”,就是麻醉鱼。我们常常在小河或者小溪里面,选个石头比较多的一段,把它两头堵起来,等到退潮见底的时候,把里面的水给戽干,然后到里面捉鱼捉虾。有时候,我们就会泡一桶茶箍水,拦起一段小河,倒入茶箍水。等一会儿,鱼虾们就接二连三冒到水面,晕头昏脑的,任我们提着桶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