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院士之乡——后垅村

院士之乡——后垅村

广告位

后垅村位于云龙乡东北部,毗邻乡政府,距离闽清县政府也仅8公里,算是“城乡接合部”。但因丘山围合,地势隐蔽,她一直深藏闺中,虽近不知,虽美不闻。是不是一直躲在云龙的身后,才称之为“后垅”?

后垅,原名厚龙。当地人说因她背倚海拔千余米的大湖仙山麓,祖上认为龙脉雄厚,利出贵人,遂称为“厚龙”,村小学至今仍名为“厚龙小学”。登记村名时,不知何故作为“后垅”。

我曾多次来此,每回走进她,目之所见,心中所触,均是满满的美好,每年10月,晚稻成熟,整个村子犹如一幅田园山水写意画。阡陌之间,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秋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金色稻浪簇拥着白墙灰瓦的古民居群,有种到了“婺源”的错觉。

后垅有种文化叫“云从龙”。这既是云龙乡名字的由来,又是当地的一种美好人文。“云龙”由云中村和厚龙村各取一字,作为一乡之称。其大道至简,又何尝不是包含着《周易·乾》表达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的深意?

“肝胆之父”吴孟超院士就出生于此,5岁时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18岁回国投奔革命,后来成长为医学界的领军人物,其一生曲折传奇,但从不改赤子情怀。当地人周知他的爱乡故事:福银高速公路建设之时,设计路线要经过吴老的故居,当时暂定了两个方案:一个是砍掉吉溪边一株400多年的老榕树,一个是拆除吴老故居。恰逢吴老在福州开会,征迁工作人员找到他并说明来意,他很明确地说了两句话:一切以国家建设为重。树活几百年不容易,我的房子才百余年,树大我小,我为国家建设让道。他的老宅被拆了,那棵400多年的老榕树保留了下来。“圣人作而万物睹”,吴老的风格情操成为家乡的佳话,并广泛地影响着家乡人。爱民者,民恒爱之。家乡人民在他故居附近盖起了吴孟超院士馆,纪念他崇高的医学成就和爱乡精神。每次走进后垅,每次来到吴孟超院士馆,我都心怀神圣,高山仰止。

后垅村古称二都厚龙,有风水宝地之誉。“厚龙水流西,富贵排满街”,自东向西走向的吉溪蜿蜒全村,造就了后垅村的山水秀美,人杰地灵。巍巍大湖山,是吉溪的发源地,高山草坡、原始次生林以及十里吉溪峡谷,更为吉溪增添了神秘和浪漫色彩。人们都说,这里的好运都是吉溪带来的。

吉溪两岸是稻田,时不时还有“风吹稻田香两岸”的感觉,偶尔可见旧时水车米礁、蔗车糖坊之遗址。横跨吉溪的12座永久性桥梁,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构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大多数是或石拱、或钢混的村道公路桥,还有百余米长的高速公路高架桥,也有长仅十多米的步行桥,闲来无事,它们还成为村民们散步的好去处。

后垅有个特性叫“水流西”。“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期共鸣着人们对“逝者如斯乎”的无力与怅惘。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一度萎靡不振,却在蕲水清泉寺前发现溪水向西而流,于是奋笔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诗句以自励,自此一改颓废之态。吉溪就是“水流西”的真实版,它自《乐书》作者陈旸家乡际上村奔涌而来,穿越后垅村,一路西行纳入梅溪。无巧不巧,苏轼亦曾为这位来自闽清的才俊写过一首诗作——《奉和陈贤良》。诗曰:

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

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鳌。

句句皆在鼓励年轻人要志存高远,奋发有为。这位晚辈也不负厚望,以毕生精力写就世界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式典籍——长达200卷的《乐书》,遂成一代“乐圣”,其作品收于《四库全书》,塑像至今立于北京天坛乐署之中。吉溪丰沛而清澈的西流之水,一如继往地流淌着当地的人杰地灵与美丽传说,点缀着乡风村韵,给人无限的浪漫体验和文化深思。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