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桥

广告位

陈其彬

老家位于闽清县十一都的一个小山村里,小时候的村子不是很大,人口也不是很多,但山涧、溪流、沟渠可并不少。村里人要过岸,需要搭桥,铺设的桥面各式各样:有木头桥、石条桥、石丁步,还有水泥板桥等。有的用木头搭建,有的仅铺设一块石条。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村里人上街都要经过的村道——长潭路上的两座小桥。

离我家不远的其中一座小桥,公认最“难过”。它其实只是在三米宽的水渠上面盖着的一块长方形石条板。石条狭窄,每次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别看它只是一块石条,却是村里几百号人进出的交通要道。当时群众称之为“桥”,并不为过。

虽然村子后山有条县道,但路途偏远,且县道上来往的大多是车辆。村里人要上街,还是喜欢选择村道近路过桥,以节省时间。只是狭窄的石条却愁了一些老人小孩子,他们未必敢过桥。

听母亲回忆,小时候的我喜欢上街,因为每次上街,总会有糖果吃。然而,每次走到那座石条桥前,我望着桥下翻滚的流水,心里就会生出害怕,不敢再向前。好在母亲看出我的心思,便俯下身子,让我爬上她的脊背。她用右手兜住我的小屁股,再站立起来,左手提着篮子过桥。一会儿,母亲说声“到啦”,我才敢睁开双眼,从背上下来。那过桥的短短时刻里,我感觉母亲的脊背,仿佛是为我遮风挡雨的避风港。

后来,跟着父亲上街,他与母亲做法不一样。父亲要我自己过桥,说敢走这座桥了以后就可以到镇区上最好的学校。当时,我并不理解父亲的用意。看见那些年龄与我相同的小孩子,都是大人背着过桥,而父亲却让我自己走过桥,满是心酸。勉强拉着父亲的手,跟在他后面,他走一步,我挪一步,小心翼翼地走到了对岸。有了第一次过桥经历,我便壮了胆子,原来过桥也是这么简单的。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过桥,我都会积累一些成功经验。这样,过桥的次数多了,脚步姿态自然也稳健起来。后来,我真的上了镇区最好的小学读书。在第一学期,父母念我幼小,还是轮流护送我过桥。第二学期,大人见我过桥稳健,便开始放心地让我独自通过。小小的我因此感到十分欣慰:一是之前锻炼的过桥本事没有白费;二是减轻了父母照顾我的负担。

若干年后,回想这件事,还是暗暗庆幸自己当年听从了父亲的话,从小练就本领,成就后来单独闯荡的胆识。

几年后,村里上学的孩子多了,村大队出于安全考虑,请人浇筑了四块水泥板,盖在石条两边,拓宽桥面至三米,终于解决了老幼村民过桥的安全问题。

走过那座石条桥,继续前往三百多米,到达的是坑仔桥。坑仔桥两边各砌有一条石岸,溪面宽六米左右,铺设两块桥板。一头靠着石岸,一头衔接中间桥墩。再仔细瞧瞧,会发现每块靠岸的桥板边角都打有一个圆孔,孔口系着一根小钢绳,分别拴在石岸背面。听父亲说,这是保护桥板之用,至于是什么原理,他也解释不清楚。好在我上中学后,结合课本学习的知识,明白了这在物理学上称为“力学杠杆定律规则”——用一根小钢绳,把物体与岸钩联结一起,让物体借助钢绳韧性和岸钩的定力,抗拒外部力量对物体的冲击。这样,便可以避免山洪冲走桥板。

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建桥者想出这种办法保护小桥,也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这座桥在二十余年中多次经历洪水,安然无恙,一直造福着当地百姓。白云蓝天之下,鸟啼关关,流水潺潺。置身于桥头,我久久凝视着这座桥,百感交集,心里十分佩服当年建造者的聪明与才智。

坑仔桥桥墩坚固,桥面宽阔,小时候的我过桥脚步铿锵有力。过桥之后,沿着鹅卵石铺设的小路,走了几分钟,就会到达镇区街道。那时的街道有五六十米长,两边建有几间土木结构的供销门店。我总是很高兴,像猴子般乱跑乱窜,父亲怕我走失,直在后面喊着“回来”。每当看见父亲踏进食杂店,我就会立马跟上,站在柜台前,用小手拉着父亲的衣角。父亲也明白我的用意,买了几粒糖果塞给我。然后,我嘴里咀嚼着糖果,跟在父亲后面,乐滋滋地过桥回家。

两年后,我上学读书。每天清晨吃过早饭,我背着书包迎着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意志风发地走过石条桥、坑仔桥,去到学校,开始新一天的学习与生活。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十二年的学习时光,每周六天,来来回回,风雨兼程。一天四趟茫茫路,过桥八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乡村里的桥静静守候着四季美好时光,延展着我对人生的梦想,对知识的渴望。有时候,我坐在桥头歇一歇,继续前行不怠,或信步返家。

桥是连接两岸的纽带,也是人们最容易交流的地方。上初中期间,在一个金黄色的秋天里,望桥下秋水盈盈,我和几个同学相约来到坑仔桥,站在桥面,两岸田野满是沉甸甸的稻子。它们在微风中拂动,仿佛向人们招手致意,一派丰收的景象。桥下流水不息,一群鱼儿畅游着,与人们一样,它们仿佛也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清新景象。几个同学触景生情,思绪飘远,你一言我一语地畅想起来。有的人说,长大后要当石匠造桥;也有的认为当木匠好,能建屋铺路……小小年纪,心中怀抱梦想,多么天真烂漫啊!也有的时候,同学们在桥上玩耍,不知哪个调皮鬼扔下土块,水花四溅,刹那间鱼群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然而,过桥也有不如意的时段。春夏季节,坑仔桥时发洪水,水位上涨,那时村中人便不再敢过桥。我和大家一样,只好绕着村子后山的县道而行,多花些时间以求安全。令人高兴的是,改革开放后,村里在坑仔桥旁边新建一座混凝土水泥大桥,这座大桥更为坚固耐用。

岁月流逝,人到一定年纪,往往喜欢思旧。现在,我回到老家,总不爱走那条新路上街,依然喜欢走老路,爱走老路上的两座小桥。因为那里曾是我学习生活起步的地方,承载着我少时的忧愁和快乐时光,连着我对往事的绵绵思念。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