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长锋
南宋文学家楼钥在《病后戏作》中写道:“河鱼腹疾未全除,一饭充饥不愿余。从有珍羞难下箸,真成顿顿食黄鱼。”此乃作者病后食用黄鱼时,对那长着硬刺的黄甲鱼,无奈流露“珍羞难下箸”窘态的戏作。
黄甲鱼,顾名思义,应是黄色的皮,可真正天然的黄甲鱼却是黄里带黑。渔民说,越黑的黄甲鱼肉质越老,也越好吃,那才是多年野生于水中的。而通体黄色的多是人工养殖,它的皮上有很多黏液,摸起来更滑溜。
黄甲鱼不仅颜色与众不同,生性也独特。它属淡水底层鱼类,也叫黄骨鱼,真正学名是“黄颡鱼”。这名字生僻得很,“颡”字从桑从页,表示“桑树与人头平齐”,《说文》中解释:“颡,额也。”真不知这个表示额头的字,怎会与这种大嘴无鳞的辐鳍鱼纲动物扯上关系。
“黄颡鱼”别称可多呢,各地自有它的称谓。在福州龙祥岛,岛民们称它为“黄甲鱼”,小的叫“黄甲囝”。因“骼”与“甲”方言谐音,且“甲”字音响又易写,便约定俗成叫“黄甲”鱼。黄甲鱼在闽江流域广为分布,乌龙江中的龙祥岛一带尤多。这里江面宽阔,淡咸水皆至,水草丰美,适宜黄甲鱼生存。笔者小时候常见它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到了夏天,用杆钓便可钓获,但岛民则多用链仔网进行捕捞。
黄甲鱼适应能力强,既能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生活,也能在池塘、网箱或其他水体养殖。它在白天喜欢栖息于水底层,夜晚则像幽灵似的出来四处觅食。连海拔2000多米的武夷山冰寒的水里,黄甲鱼也能生存。笔者在武夷山工作时,常吃到这鱼,当地厨师常用豆腐和酸菜焖之或汤之,可能是那里的黄甲鱼腥味更浓重。
黄甲鱼的体态古怪,体粗头平尾侧扁,背斜腹宽口裂大,尤其是身上开张的硬骨刺,加上几根粗须和一张大嘴,虎视眈眈地,仿佛要吞食面前的一切。它属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水底,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它的鱼鳍透明,从远处看,就像长了两根象牙。鱼鳍长在鱼鳃下方,脊上还有硬硬的一片骨头鳍。睡觉时,鱼鳍收缩回去,脊上硬骨头鳍也随之收缩。可在觅食时,黄甲鱼硬骨刺张开,须舞鳍摇,威风凛凛,小鱼、虾、各种昆虫、小型软体动物都是它的盘中餐。在春夏季节,黄甲鱼还会端其他鱼类的巢,连鱼卵都不放过。
黄甲鱼还是著名的“不知好歹”,福州方言称为“死儥仈倒”。仗着天生的攻击性武器——脊梁上向后延伸的硬骨刺和鱼鳃下面两根象牙般的硬刺,就算被捞出水了,仍然难以对付,活脱脱的一个“刺头”。小时候笔者不知它的厉害,在它头上动土,结果被它闪电般地刺了一下,手指头顿时涌出鲜血。大人发现后赶紧帮我把手指的血挤出,否则会中骨刺带有的微毒,肿痛不止。自此,我不敢小觑黄甲鱼,每次抓获必先按住头,再摁翻,用刀卸掉它的“武器”,它便老实了,任人宰割。
黄甲鱼算是水中之珍,深受福州人青睐。捕获它的方法有多种。杆钓是最常见最简单的,可在江河岸边、水库或鱼塘垂钓,但最好用不带倒钩的钓钩,这样黄甲鱼上钩后不会因疼痛剧烈挣扎,让垂钓者被鱼鳍硬刺划伤;网捕需在船上作业,因黄甲鱼在水底层,要根据水深选择渔网,流动网捕和定位网捕皆可;笼捕则是守株待兔式,用铁线围制长方体网笼,两端开喇叭口,鱼能进不能出,置放水底,每天落半潮后用钩钩起,把入笼的黄甲鱼顺势倒入船中,可捕获活鱼。还有一种有趣的捕捞法叫“搅窖”。小时候,龙祥岛河汊密布,水好鱼多,河浦、草洲或土滩留有水窖,落潮后黄甲鱼等鱼匿于其中。小伙伴们在水窖中戏水,发现鱼露头浮出后,便兴奋地搅水,各种鱼类因缺氧浮出水面,伙伴们随手就能捕获,满载而归。
如今,黄甲鱼越来越少,一般的钓、网、笼捕都很难有所收获,“搅窖”之法也消失在岁月中。不过,若掌握黄甲鱼“生活起居”的习性,进行“智捕”,也能有所收获。比如利用风雨后捕获,下雨、大风会使很多昆虫和蚯蚓落水,黄甲鱼会靠近河边饱餐,此时在河边放钓,定能满载而归;或利用其底栖习性,落潮后在水尾汇合处放钓和下网,收获可喜;或利用其畏光的特点,在阴雨天或草多、水质混的地方作业,也容易捕获到。
黄甲鱼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营养成分,能给身体补充全面的营养。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龙祥岛的河鲜酒家、食肆和居民家中,不仅用于佐餐,还常出现在酒宴中。有鱼汤、红烧、豆腐汤、酸菜鱼、蒜头蒸、焖豆腐、豉香蒸等做法。其中鱼汤最常见。做法是先将黄甲鱼卸去全部硬骨刺,切好洗净,锅中热油,放入黄甲鱼两面煎后捞出;再热油,放入姜片、蒜末翻炒,放入煎好的鱼,加水,添加少许头道酱油、紫苏和葱结一起煮至汤变白。这时香喷喷的味道四处飘扬,闻之口水欲滴,众人争抢,哪还能见到楼钥笔下“珍羞难下箸”的情景?
龙祥岛上流传有关于这鱼的一个熟语故事,叫“剥食(非要吃)鱼汤七十二”。据说,过去有一鱼汤店,店老板趁婚宴订购大部分鱼汤后,抬高剩余鱼汤的价格,每份七十二文钱。他扬言“剥食(非要吃)鱼汤七十二”,且言不二价。后来,当地人把这句话用来比喻不仁商人囤积居奇、坐地起价,含贬义。但当地也有另一句熟语——“食侬鱼汤刺细二”,这话却是一番好意。说的是黄甲鱼骨硬刺多,食客不可只顾一时贪婪,以免刺伤嘴巴。前句中的“七十二”在这里变成“刺细二”,传递的却是一种关心和劝诫。因为福州方言中“刺细二”是“小心防范鱼刺”这句话的倒装,意在警劝他人,遇到好事时也莫要心急,从容处理方好。
黄甲鱼这独特的淡水鱼类,以其古怪模样、特殊习性和美味价值在福州风物谱上留下独特印记。如今自然水域里的黄甲鱼数量锐减,这提醒我们要重视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黄甲鱼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继续繁衍生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和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