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正值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的时节,我们又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农历九九重阳节。实际上,重阳节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彼时蕴含着祈福、祈长寿内容的节点,逐渐演变成为尊敬老人、善待老人的节日。这样的嬗变,是对这个传统节日最好的诠释,更赋予了它新的使命和意义。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老年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重阳”一词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虽未形成节日,却有登高的风俗,意在崇拜山峦,以消祸避灾。魏晋以后,“重阳”的节日气氛渐趋浓重,到唐代形成民间节日,或登高望远,或舒展筋骨,或啸咏骋怀。唐代诗人王维更是写下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民俗内涵也日益丰富,并沿袭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瘟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佩茱萸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重阳节佩茱萸登高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古时民间在重阳节除登高祈福之外、还有拜神、祭祖、扫墓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避邪消灾这样的思想逐渐淡化,求愉悦和祈增寿等“宜于长久”的意识日益加强。重阳节后,天气日渐寒凉,草木凋零。为告别春夏的勃勃生机,迎接秋收冬藏,明清时期又出现携酒至城郊痛饮的风气,与阳春三月的“踏青”相对应,谓之“辞青”。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作为传统节日,重阳节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浓浓情意。百善孝为先,孝老敬老是人间真情永恒的旋律。儿女一声温馨的话语,一个质朴的微笑,一次次看似平常的回家看看,都会使老人感到温暖、幸福。
秋日最美是重阳,重阳,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景致,美在一份孝心……这份美,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得以熏染和升华,放射出最真实、最朴素的幸福和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