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消逝的黄岐城堡

消逝的黄岐城堡

广告位

林庚

一座城池因为英勇斗争而写就了一段意义非常的历史,黄岐城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肩负自己的使命,为保卫家园,捍卫民族尊严而生存。时至今日,城堡已成了重要的古迹,人们光临墙里墙外,历史渐行渐远。而城堡之外,黄岐海面仍碧蓝如洗!

连江县是福建历史上建筑城堡最多的县份之一。明朝嘉靖年间,倭患最严重时期,随着倭寇烧杀掳掠日益猖獗,闽东沿海掀起一场修建城堡运动。连江军民增筑、兴建城堡,构筑海岛、海口要津防线,军民联防,抗击入侵之敌,取得了境内抗倭战斗的胜利。

迄至明末,闽海海疆依然不静,连江沿海民众又自发修筑城堡,防御盗匪侵扰。据民国版《连江县志》记载,沿海乡村城堡有13座之多。这些如珍珠般的古城堡串连起来,当年就如一条盘山镇海的巨龙,构筑形成连江海疆的坚固屏障。

乡村的古城堡大多都是有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修建的。有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的见兔顾犬,亡羊补牢。早在嘉靖年间,倭寇勾结海盗三百余人在黄岐登陆,肆意烧杀,乡民在烟囱山石洞内避难,被倭寇发现。倭寇用草、谷壳阻塞洞口,点火熏烟,一百多人活活被烟熏死,惨不忍睹。

“烟囱山”因惨案而得名。乡民因血的教训就着手构筑城墙,并在山顶设置瞭望台和报警点。民国《连江县志》载:“崇祯九年(1636),黄岐堡由居民自筑,周围541丈(1803米)。”而民间流传另外一种说法,黄岐堡始建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到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历时五年修筑完工,总长3500米,墙体最狭为1.5~2米,最宽为3米;最矮2.5~3米,最高6米左右。北城墙(即“后城门”一带的城墙)规模最为高大。

黄岐城堡临海依山而建,成月牙形。城墙由豪猪岭起点,沿着山脉弓形而下到山麓(即今文明路),设一座大城门(名“后城门”),一直到烟囱山的半山腰,延伸至俥栏尾。城堡南城墙沿海沙滩前面又设有三座小城门:一是大路与下店交叉路(即今“海英老人会”左侧方),二是林氏宗祠南侧临海处,三是牛座与三叉街交叉口(今“海新老人会”右前侧方);另在白墰顶东北侧、百二层台阶起点(即大汴岭岭脚)设一座小城门(名“城门仔”)。

民众就地取材,城墙用乱毛石垒就,由石基、石础、石墙组成,层层叠叠,山海相衬,蔚为壮观。“后城门”城墙用花岗岩条石叠砌,砌石缝隙用糯米糊浆与铁水浇固;拱顶由整条2米多长的花岗岩铺就,城门顶上有睥睨(女墙);城门入口处地面用青石板铺设,并嵌有高80公分、宽40公分的六块石墩作门槛,两块石墩之间相隔30公分左右;用两扇铁铸大门闭锁城门。

“后城门”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初才被拆毁。“后城门”旁边尚有一段残垣断壁,但本世纪初又遭破坏,今荡然无存。

城堡为黄岐民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的防御基础。清朝嘉庆年间,“洋匪”蔡牵横行台湾海峡,频频攻击两岸港口,给往来于海上的商民带来极大的灾难。蔡牵派遣其大头目在竿塘芹角私搭寮厂,马祖列岛成了“洋匪”海上诸多补给站之一。

蔡牵以此为据点,派遣手下赴各处搜购硝磺、抢掠粮食,并向渔户收取规钱。连江沿海的村庄屡遭劫掠。民国版《连江县志》载,清嘉庆九年(1804)冬十月,蔡牵攻掠黄岐堡,先派遣30人登陆挖取地瓜,杀乡民一人。

乡勇群起,用狼牙竹环绕城堡来抵御其进犯。“洋匪”遭到堡民抗击,被迫入海,溺死数人。他们从船上发射炮弹攻击,炮弹打到城墙上反弹回去,自毙数人。“洋匪”屡攻失利,最后纵火焚烧堡外民房而退。

连江一些城廓如今大多灰飞烟灭,只剩下定海城堡、透堡城堡、北茭城堡、奇达城堡等处城门墩台遗迹。

而气势宏伟的黄岐城堡却永远湮灭于历史尘埃中,只有“后城门”前毗邻“尚书府”那棵数百年的榕树静默着,盘虬的枝干,斑驳若片片大鱼鳞,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它见证的这段历史。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