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读乌石山石刻

读乌石山石刻

广告位

黄玉钦

周末,约上几位鹭岛来的诗友,往乌石山走走,寻读摩崖石刻。我们沿着石径逶迤而上,崖石嵯峨,竞秀挺拔,景物纷繁,同好们赞不绝口。

我们一路吟诗览胜。乌石山上石刻众多,以石天景区、道山亭、霹雳岩、邻霄台、清泠台、天秀岩、天香台等处比较密集。有唐朝李阳冰的篆书,宋代程师孟、陈襄、李纲、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题刻,篆隶草行楷俱全。最著名的是号称“天下四绝”之一的唐代篆书大家李阳冰的石刻《般若台铭》,这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位于华严岩侧。李阳冰以篆学名世,与秦代李斯并称为“大小李”,也被誉为李斯之后“小篆第一人”。

海拔不到一百米的乌石山,早在唐朝就已成为风景胜地,林壑幽胜,天然形肖。自唐至今的摩崖石刻遍布全山,书法精美,富有诗情画意,内容包罗万象。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各臻其妙。名人雅士所撰写的歌赋、题记、传记、游记、诗词等,各具其妍。众多的摩崖石刻,恍如一座露天博物馆,使乌石山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伴石而行,曲径通幽,便看到有两块巨石相互支撑,架出一个天然岩洞,在岩洞右侧的宽大石壁上,镌刻“双峰梦”三个大字以及“邵嘉民题刻”五个小字,皆用楷书题写,笔力雄健、行云流水。据考证,此为明代闽中郡邵嘉民所书,石刻高85厘米,宽180厘米,正文字径43厘米,款字径9厘米,是纪念唐朝隐士周朴所刻。周朴,唐末诗人,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周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生性喜欢吟诗,他因厌倦官场而隐居乌石山,后因不从黄巢造反而被杀。生前常小憩于此两峰相卧处,一日久梦方醒,已然知晓后三世之缘,因此把这两块相拥而卧的巨石,名曰“双峰梦”。

“双峰梦”由两块巨石伏地而卧组成,好像一对情侣,形态十分逼真,民间把它演化为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双峰梦”又好像是两个还在梦中沉睡的天兵天将,清代侯官人刘家谋在游览完乌石山后,一气呵成写下《双峰梦》一诗:“横擘巨灵掌,中凿浑沌窍。万象敛空明,一梦通奥窔。仙鹤响远音,老松发高啸。萧然群籁交,似奏钧天调。空山无人来,明月夜深照。”刘家谋是道光年间宁德、台湾的教谕,广识多闻,熟悉掌故。

“双峰梦”下面,镌刻有“天秀岩”“至正甲辰四月题”这些字,用楷书题写。“至正甲辰年”是1364年,“天秀岩”是元朝末年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所书,摩崖高250厘米,宽106厘米,正文字径66厘米,款字径16厘米。“天秀”赞美乌石山风景秀丽,登览兴悠悠。闽剧始祖儒林班主曹学佺在其《天秀岩》诗中云:“孤岩本天秀,登顶似攀枝。江海皎然吐,峥嵘无已时。风凄宿猿洞,日暝浴鸦池。欲度危桥里,邻僧归照迟。”

在天秀岩西侧,有题刻《东壁亭记》:“福州之三山,闽山其一,即乌石山也。至正二十四年,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摹勒皇太子所赐‘忠、孝、文、武’四字于石。亭是山之阳而建焉,名其亭曰‘东壁’。亭之西有岩,名曰‘天秀’,又亭其曰‘望海’。望海之西又亭焉,曰‘东升’。东升之西台焉,曰‘清泠门’。其南曰‘春明’、曰‘天秀’者,状其景之胜也。曰‘清泠’者,即其气之肃也。曰‘东’、曰‘海’、曰‘春’者,皆因储皇之恩锡而起也。于是山巅海隅焕焉,重光之照临,莫不敬叹钦羡于仰瞻之下,不惟平章公忠孝文武之名可垂永远,凡宅于兹者,皆将以是自勉也。不可以不记。朝散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揭汯记并书。”

元末,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起义军逼近福州,人心浮动,皇太子朱标为笼络人心,特书“忠孝文武”四字,赐给福建平章政事(福建省最高行政长官)燕赤不华,鼓励他效忠朝廷。燕赤不华将所赐之字刻于天秀岩附近的“清泠台”,借此勉励自己报效朝廷。后元亡,亭废,明万历年间,福州诗人多借此处结社吟诗。宰相叶向高也曾唱和于此,并留下草书诗刻一首。叶向高诗刻:“薛君和招同林谨任、陈泰始、洪汝臣诸公集薛老庄,分得‘东’字。名园开宴集群公,河朔风流此日同。槛外林光连百雉,天边江影落双虹。峰传薛老人何在,尊入平原酒不空。莫向邻霄台上望,烟尘今正起辽东。万历己未夏,叶向高。”于万历己未年(1619),镌刻在天秀岩下。摩崖高285厘米,宽210厘米,字径13厘米。

登山小道旁边有黎公崖,有阳刻楷书“乌石在、黎公在”,摩崖高400厘米,宽220厘米,字径63厘米,字体雄浑,是摩崖石刻上乘之作,用以纪念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名将黎公鹏举。望崖读铭,永怀往哲。黎鹏举,字冲霄,生卒年不详,祖籍安徽合肥,明洪武年间(1368—1398)袭职为泉州卫千户,在抗倭战斗中屡立战功,号称“忠勇将军”。嘉靖三十七年(1558),任汀漳守备。倭寇犯境,黎鹏举聚舟屯于漳浦后江土城,设兵伏击,一举斩倭首200余级,升为指挥佥事,移镇福清万安卫。倭寇从宁波南下,进犯福建沿海,闽江口失守,福州危在旦夕。黎鹏举率师在罗星塔、闽安镇一带与倭贼血战,以功擢升参将。收复五虎门后,又顺着闽江南汊乘胜追击至长乐梅花、大金一带,此时仑山、沙澳万余倭寇甚是嚣张,黎鹏举移师北上,大败倭寇于焰岭(三都澳),斩敌1560多人,溺死倭寇无数,敌船利器全数沉没,八战八捷,福州无虞,从此福州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战斗胜利后,福州乡绅在乌山设宴祝捷,欢送他移守福宁(今宁德地区),时人对黎鹏举评价为:“海枯石烂,唯将军寿无疆。乌山,郡之护山也,嵯峨磊落,与将军名俱永矣!”故铭“乌石在、黎公在”而刻之,纪其功绩不泯。

石中题岁月,石中皆文史。行走在石刻的历史脉络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璀璨,我静静地用目光摩挲文字,俗虑顿消。古人云:“园日涉以成趣。”信不诬也。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