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旭升
在连江,鱼丸是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特色美食,并有“无鱼丸不成宴席”的传统习俗。一粒小小鱼丸入口,顿时咸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在我的印象之中,小时候一年到头能品尝到鱼丸的机会屈指可数。偶尔在乡村宴席上,一大碗由乡厨手工制作的鱼丸在清汤中沉浮,翠绿的葱花漂浮在其间,加入米醋与胡椒粉后口味鲜而不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的夜晚经常放映露天电影,每当夜幕降临,村中一个偌大的嗮谷坪挤满了人群,卖鱼丸的小商贩通常在路边支起一辆自行车,车的后架上载着铁皮箱,里头分成两格,一格热高汤,一格煮鱼丸。手里摇晃着汤匙与瓷碗碰撞所发出的“锵、锵、锵”声响,特别悦耳。在微弱的荧光灯光下,海鲜的香味与虾油的香味随着热气四处飘荡,令人垂涎欲滴,尽管一碗只要几毛钱,但常常也是囊中羞涩。
浦口镇地处敖江北岸出海口,海产品十分丰富。水旺叔是一位以传统工艺制作鱼丸的小摊贩。每天一大早,水旺叔总会准时从大门前的一条小巷子里走出来,他头顶竹筛(里面装着鱼丸),腋下夹着一个木制的小支架到大街上售卖鱼丸,无论刮风下雨,什么时候卖完,就什么时候收摊回家。浦口的鱼丸原材料选择不太受限,只要鱼儿够新鲜,能操刀剔除鱼骨刺,各种大鱼小鱼都能用来加工制作。水旺叔制作的鱼丸个小、皮薄、馅料足,口感鲜香多汁。那时只身一人在异地,有时想换一下口味,从水旺叔那里买来一碗鱼丸,水煮好后加入简单的调味料就能食用。美味在唇齿间瞬间爆发,那一刻,寂寥的内心得到一丝温暖的抚慰。
上世纪90年代,在县城旧十字街路口有一家国营饮食店,店里长年只售卖“老三样”,鱼丸、小笼包与卤味。制作工艺由几位老师傅在打理,每天从店门口经过,竹筛架上堆满鱼丸,灶台上小蒸笼叠放得比人还要高。刚出炉的小笼包与一大碗香飘四溢的鱼丸,就成了每一位进店顾客的“标配套餐”。由于口味纯正,且物美价廉,因此生意异常火爆。每当有同学或朋友来连江做客,我常带他们光顾店里品尝美食,后来这家传统老店因旧城改造而歇业,所留下的“鱼丸味”,成了一代连江人心中浓稠的记忆。
每天清晨,当许多人还沉浸在睡梦之中,连江农贸市场旁的一家鱼丸店已是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一口平底大铁锅水煎包被煎得两面金黄并发出吱吱的声响,滚烫的汤锅里圆润如珠的鱼丸随着沸水上下翻腾。鱼丸的汤头是用鱼骨头经过长时间熬制而成,汤色奶白,加上调味品后喝上一口,可谓鲜美无比。从第一拨早起的生意人到上学的学生,再到上班一族……一盘水煎包,一碗鱼丸,就是许多连江人一天的开始。
连江鱼丸主要有包心鱼丸、实心鱼丸与三鲜鱼丸。制作原材料首选东海鳗鱼与红薯淀粉,馅料主要是新鲜五花肉、酱油与香葱。因地理区位不同大致还分为沿海口味、沿江口味与山区口味。沿海乡镇制作的鱼丸,选材新鲜,胜在鱼味足;沿江乡镇的鱼丸丰腴饱满,馅料肥瘦相间,口感丰富;山区乡镇也有自己的口味与做法。
鱼丸作为连江传统名小吃,早已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寄托对家庭团圆,富贵有余的期盼,成了一种文化认同与味觉符号。逢年过节,连江人延续制鱼丸、送鱼丸、食鱼丸……也让喜庆的传统节日平添了一抹浓浓的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