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常飞
“一半成岭,一半成景”,有人这样形容这座小村庄。
半岭村地处竹岐乡中部,位于闽江支流小目溪下游盆地,虽地处偏僻,但因交通状况良好,故一路未觉疲惫。炎夏里,当车子行进小村,抬眼即见群山连绵。古时这里是闽侯重要的水上物资集散点之一,经过一段时间沉寂后,如今又热闹起来。2020年3月,入选第三批福建省传统村落名录,如今它已成为福州近郊乡村旅游的亮点。
说到半岭村,最著名的当属“轮船厝”,这是全省仅有的两个轮船形态民国建筑之一。它是村中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937年,历史不算长,但房屋形制的确很特别。修建者名叫岳世钦,又名岳嵩,所以老厝又称“嵩艇”。轮船厝上下两层,上层用以接待;下层靠近“船头”位置设计有池子。轮船厝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水力发电。当年岳世钦购置一台发电机,创办闽侯县第一家水力发电厂,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也便利了周边村民生活。在《闽侯县志》中记录了这件事情:民国26年(1937年)5月,竹岐乡上圾村土豪岳世钦利用小目溪水流域自然落差的地形优势,开渠引水,独资创办全县第一家水力发电厂,购置1台3千瓦发电机,并安装1台木质戽斗式水碾,白日碾米,晚上发电照明,向上塅街20余家商店和部分群众供电……
据介绍,在上世纪50年代县道修建之前,村中小目溪一直是半岭村连接周边村子以及通往闽侯县城的水上交通要道,如今村里还保留一处古街道遗存,名为“里街”,旧民房土墙上依稀可见“上塅工商业工会”字,这是当年繁华的一个佐证。后来交通改变后,这里便一片寂然,村里年轻人也大多外出谋求发展。苍铭等著《古村镇研究》一书认为古村落存留的原因有四种,一是偏离现代交通线路而保存;二是因经济发展停滞而保留;三是住所迁移或另建新村镇;四是建筑坚固而保存。可能半岭古村落也因滞缓发展,才得以保存。
现在,村里修了新路,一些房屋也拔地而起,但这村落总体风貌仍存。时易世移,生活习惯与风俗也随之改变,曾经多数人想走出去的地方,如今很多人又想走进来。大约是厌倦钢筋水泥中的生活,回归山村就成为一次心灵旅行。而我则更多关注古迹文物。前几年有专家等发现名儒陈北山墓就在古村中,这是必须要记录的。
陈孔硕(1151—1228),字肤仲,号北山,学者称为“北山先生”。南宋理学家,侯官(今福州)人,著有《中庸大学解》《北山集》等书。初从张栻、吕祖谦游,后师事朱熹。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传播朱子理学不遗余力。陈北山埋骨此地,但之前由于墓碑缺失,所以相关部门无法考证古墓主人。后来知道那块墓碑被村民当作井栏使用。这件事到此遂“水落石出”,只是不知当年陈北山是否在此讲学,毕竟依山傍水的环境有助于读书、修行。
而在闽侯,有“九寺十八庵聚半岭”之说。半岭曾经寺院丛集,始建唐初的佛地禅寺位于兴化山半山腰,寺院左侧一峰如钟,右侧孤崖如鼓,故该寺亦称“三峰院”。唐贞观年间,一位游僧见此地形,不禁赞叹“此真佛土,实为天赐”,此亦寺名“佛地”由来。鼎盛时期寺院占地20多亩,后不幸毁于战乱。据了解,寺中尚留千年莲花座,以及散落在附近农家的石制马槽等。那天我走进寺中,了解了一些关于它的情况。寺院周围环境极其清逸,在大殿的边上有一茶桌,在此品茗谈禅,凉风习习掠过。透过寺中内埕上屋檐,可以望见青山,这确是惬意之事。
关于村中的文物古迹,《福州历史文化村落》书中曾对之进行盘点,如还有鹅山厝、古桥(方门桥) 1座、古井1处、古树2株、古庙13座等。那天,我还走进村里的闽越王庙,庙宇不大,但风景不殊。
村中两旁山峦起伏,有鹅山、凉伞崖等,山中奇景遍布,苍松挺立、古木接天,还有大祭头瀑布亦为胜景。在鹅山上,可见旭日东升,也可尽收村庄美景。当地人安逸地生活了数百年,那条溪流从村中缓缓穿过,见证了曾经的一切。
半岭村是值得欣赏的,村居是诗意的生活,但只有喜欢它的人才会懂得珍惜。南北朝思想家、文学家陶弘景曾作《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一诗,当时梁武帝萧衍下诏问他:山中有何物,以至于让你不愿出山为官?他以诗答道: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此亦正如半岭风光,于喜繁华者而言,它即是枯燥;而于爱山水者而言,它就是一方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