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谷忠
三都澳是闽东山海中独具奇异之美的海湾,多少年来,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这片水域,面积达714平方公里,但唯一的出水口——东冲口,宽度仅有2.6公里;可谓腹大口小,水深港阔,加之不冻不淤,避风良好,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海湖和深水良港。
据记载,早在唐代,三都澳就已开发。五代闽王王审知执政时期,由于重视港口建设和对北方的海上沟通,三都澳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福建省内茶叶、陶瓷等穿越茫茫大海,运向世界。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到三都澳边的郑湾,游览他的状元朋友阮登柄的祖居,并留下数首诗作。明代开辟了运粮航线,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这里抗击倭寇。清代郑成功曾率师进入三都澳。清康熙年间设税务总口,下辖九个口岸。
光绪年间,先后有日、俄、法、德等13国在此设公司建洋行。至今留有的梵蒂冈罗马教廷组建的哥特式天主教堂、修道院和历经百年沧桑的邮政福海关,都已成为三都澳极具特色的西洋古建筑遗址。这些遗存,或掩映于苍松翠柏丛中,或沉寂于崖壁山冈之畔,峰幽林密,春绿夏凉,让来此旅游的人领略到旧埠风光与西洋建筑的韵味。这些景区景点,诚如诗人们所形容的那样,是“搁在阳光下的等待”,是“躺在岁月中的传奇”。游人来到这里,但见一边是碧蓝的大海,一边是葳蕤的山林。沿路寻觅,崖石蜿蜒,浪花咬出的一道道齿痕,无不记录着沧桑岁华。海风拂拭中,但见农舍渔村,半隐云间,半隐芳丛。顿时,不尽的惬意与诗意浸染了衣衫……
碧海红日,珊瑚花开;鸥鸟翔集,风流代代。这数行字,就是今年小暑里我与三都澳邂逅时在心中记下的印象。那天,我从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区采访出来,坐在车上望去,偌大的三都澳沉浸在一片淡蓝色的蒸汽之中。我注意到,有不少游客结伴来此游玩。他们沿着岛上、林中湿润而又翠油油的路径漫步,或一手举着小伞,一手轻拨微伏的野草,观赏探头欲出的花朵,尽情享受大自然显露的色泽与芳馥。令人感动的是,我看到一批摄影爱好者,在阳光下举起相机,把镜头对准那些以宽阔水道为“街”、出入航道为“巷”、渔排集结为“区”、木屋错落为“家”的海域,对准那些值勤的警务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巡视和护卫海疆的英姿。我瞬间想到,在暑天中坚守岗位,保一方百姓平安的警务人员,以及用镜头专注地对他们投去敬佩目光的摄影者,不也构成了三都澳最新最美的一幅景致吗?
这里的当地人告诉我,当地百姓一直敬奉三都澳的妈祖、临水夫人、斗姆娘娘,因为她们都是传说中法力无边的海上保护神。但如今,这些警务人员更是他们心中的“活妈祖”和“蓝色田园”的守护神。这些无名英雄,身在天湖,听风观云,餐霜饮露,不辞劳苦又百折不挠。
闪金烁银、风华锦绣的三都澳,以独特的景致、秀美的风姿为她赢得“海上明珠”的美称。而擦亮这颗明珠的,除了奋斗中的新时代的人们,无疑也有无名英雄们无声奉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