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童年的补丁

童年的补丁

广告位

朱慧彬

有次回福州休假,碰巧妻子正要给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补衣服,原来儿子顽皮,上体育课时运动裤膝盖部位被沙子磨破了洞,儿子特喜欢这条裤子,说什么也不让妈妈扔,因为班上同学们现在正流行穿打补丁的衣服。

“什么?喜欢穿打补丁的衣服?儿子的脑子没毛病吧?”“你落伍了,一点也不了解现在的儿童。”妻子边说边给儿子在网上淘补丁图案。补丁还有专门的图案设计?我一脸疑惑地望着妻子。

“你看,这里有西瓜、草莓、向日葵等植物图案;有小汽车、小飞机;有米老鼠、龙猫、麦兜、加菲猫、咸蛋超人等各类卡通游戏的人物造型;还有小蜜蜂、小猴王等动物图案以及有各种笑脸……儿子的裤子舍不得扔,就是好这一口呢。不过一个好看的图案要四五十块……”

这衣服也流行起艺术纹绣?我寻思着,一个补丁要四五十块也够狠的,加点钱够买件新的了!

我忽然想起上初中时班上的男同学剪裤洞的事。

上世纪80年代,班上有几个来自镇上政府大院、粮管所、供销社、农机站等单位的干部子弟,追求自由个性,耍横扮酷,学着外国电影里的古惑仔、西部牛仔,将牛仔裤的膝盖、裤管故意剪出个拳头大的洞,将一截皮肤裸露在寒冷的冬季里,冷飕飕的,遇到雨天雪天,身子冻得瑟瑟发抖,却硬撑着不肯加衣。

后来到了高中,发现镇上商场里出现了专门卖男女式破洞衣服的柜台,破衣竟然一度成为服饰时尚,流行了好多年。而我没有这种胆子,也属不擅长追星把妹赶时髦一族。

这或许与我生在落后的农村,从小吃着红薯稀饭,穿着补丁衣服的经历有关。我们家孩子多,父亲在外,是半个自带米袋的“公家人”,常年不落户。家里少了强壮的男劳力,靠着母亲与未上过几天学堂的大姐、辍学的二姐劳动,家境自然摆脱不了贫困。常常是姐姐穿着母亲的衣服,我们穿着姐姐的,改来改去,可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因此,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上学是最让我难堪的事。于是,穿上一件没有补丁的新衣服,便成了儿时的梦想。

我不知道,当时我的母亲在煤油灯下给我缝补衣服时的感想。那个用长板凳搁上破木门当床的年月,找块完整布料都难。可那一针一线,一圈一圈,一夜一夜,捺出平平整整的或圆或方的补丁,那补丁里又隐藏了一份怎样的感情。

一件衣服,一处破洞,一个补丁,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发展变迁史,一部行走的文化史,更是一本人心嬗变的教科书。然而,无论时间与观念如何变,有一点永远都没有变,那就是抱着那件衣服,盯着那个破洞,捻着一根细针,在灯下低着头穿针引线的人,那密密麻麻,满心满眼的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无私而厚重的爱。

正寻思着,忽然妻子喃喃道:“儿子的膝盖左边大,右边小,我想左边补上一只咖啡猫,右边缝上一只孙悟空,左边提醒儿子爱洁净,右边提醒他不要太顽皮。”妻子一脸幸福的模样,问我意下如何……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