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特产 水仙迎春

水仙迎春

广告位

欣桐

说到平潭水仙花的来历,饶是有趣得很。传说在清代中叶,有一艘商船途经平潭最高峰君山附近的海面,遭遇台风,舱内满载的水仙花球散落后漂向君山,并在此落地生根。岛上的居民们发现,每逢腊冬新春,便会有一种淡雅清香的野生花在村道、山坡、田埂、溪沿破土萌发,遍野丛生,竞相吐妍,清香随风拂来,当地人称之为“金带来”“野蒜头”。

这个传说有一定的可考性,平潭所处的海坛海峡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拥有世界级的水下文物资源,是古沉船发现最密集的地区。其中“碗礁一号”古沉船是康熙年间沉没于平潭海域,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沿着历史的蛛丝马迹,这个传说道出了海坛水仙花的“前世今生”。

从野生水仙花到走进普通人家的案几上,时间跨度两百余年。1978年,时任平潭县企业局局长的冯立朝先生,将平潭野生水仙花球茎送往厦门园林部门鉴定,确认为中国水仙花品种之一;同年8月,君山村野生水仙花经福建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检验鉴定为“单瓣玉玲珑”,与漳州水仙花同种。而后在君山村进行人工驯化试种成功,成了除海鲜之外的又一海岛特色物产。

从识得水仙到爱上水仙,缘于2004年的春节,那年县里搞了一个水仙花博览会。几百盆造型各异的水仙花,只需一钵清水,便孕育出生命的奇迹来——那状如蒜头的鳞球,经过雕刻师的巧手,或倒,或立,或卧,盈盈玉立水中央的花儿,有了美人斜睨含羞之态。

后来,因为职业之故,我经常行走于岚岛乡野间。每年冬至前后,到水仙花花田探访成为一种习惯。花农丁汶锦种植水仙花多年,除了在闽销售水仙,现在他已将水仙打入了全国市场,让“岚芳”香飘北地。丁先生不仅卖花,还是种花高手。他说,水仙花球要埋在地下经过三年储备能量,才能开花。一般花球都选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时种下,待到次年芒种时节从土中刨出保存,第三年的岁末花球去皮下水进行棚内培育,就能掌握好花期。

原来,世间万物都懂得唯有努力生长,才能成就曼妙人生。而水仙花三年的蛰伏,只为等春来。

送走了旧年,按照往年习惯,我在家中摆了两盆水仙。花搁置进门玄关处,每日进出,都会瞧瞧它的变化。一天,两天,三天,一周后终于开花了,先是一朵,而后成串,那薄如蝉翼的花瓣,鹅黄色的花蕊,碧玉琢成似的叶子,淡雅清秀芬芳满屋,难怪名为“金盏银台”。

清代李渔可谓最懂水仙之人。“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这是他在《水仙》一文中所写,这个最懂生活情致的玩家,他将一年四季赏花,谓为“一季一命”。

李渔曾说:“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李渔对生活中的小事乐此不疲,看他将春赏水仙称为“春命”,夏观莲谓为“夏命”,而秋咏海棠谓之“秋命”,冬看蜡梅为“冬命”,真是享受生活的达人。难怪时至今日,李渔仍被现代人视为生活美学的鼻祖。倘若这个内心丰富的男子,遇到一垄垄平潭水仙花,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呢?他定然会在花田里逍遥唱吟:“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一盆水仙已盛开,担心年没过完花就谢了,真是怕花不开,又怕花早开。多年前,福建老作家陈章汉为平潭水仙作《水仙吟》——“诗酒双料大仙李太白,浩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却未料天女所散之花,漂至海陬便化为水仙。而得天独厚的全国第五大岛平潭,顺理成章地,成为海内不二的花岛。”

金陵水仙遇见李渔,视为“一命”;而平潭水仙在作家笔下,寓意“天女所散之花,漂至海陬便化为水仙”。

案几上的两盆水仙花展翠吐芳,低头一嗅,已有春意拂面之感……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