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

广告位

陈逸娴

午饭过后,天气阴沉。老家的厨房和餐厅连在一块,在背阳面,光线本就不佳,四季用餐时都要点着灯。稍一入冬门窗就关着,拒绝了寒风的同时也拒绝了孱弱的自然光,整个厨房和餐厅就像一口深深的洞穴,在里头坐着总不自觉缩着身子。所以,一吃完午饭,家里老老小小都陆续起身,躲回各自的被窝,只有婆婆和我留在厨房。我边洗着碗筷,边看婆婆从柜子里找出一个大红色面盆,擦拭干净。她就这样蹲在地上,开始往里倒糯米粉。一簇一簇的糯米粉从塑料袋落入面盆,快速地覆盖住面盆底部。接着倒红糖粉,一层一层地,均匀地从白色糯米粉的矗尖顶上滑落——一座小型的红白“富士山”就此复刻在中式的大红塑料盆中。

我一直偏爱红糖,无论是气味、颜色或是形状。如果说涣散的白砂糖是未成形的小女孩,一块一块淡黄的方糖是端庄矜持的富户小姐,那么暗红结实的红糖生生就像农村里经年在户外劳作的妇女,皮肤早已在日久年深中晒成最健康的古铜色。红糖的气味也是本分不妖冶的,暖暖的。未打开袋子时,香味老老实实地待在里头,不外扬不喧闹;待到打开了,香味也就席地坐着,不窜不飞,等着你深吸一口,然后满脸满心的甜。

婆婆的手是如此利索,很快红糖面团就已成形。数不清的翻腾揉搓,是为了把面团里的气泡挤压出来,这样年糕的口感才会滑腻无颗粒感。她这样告诉我,然后,又劝我上楼午休,说面团也需要静置一段时间“醒一醒”。我疑惑,我静止的时候,是在“睡觉”;而面团静置时,我们却称之为“醒面”。其中的差别大概就在于内部吧。面团表面看似不动声色,而它的内部则在不停地发酵翻腾,最终由内而外地膨胀,由坚实紧绷走向了最后的柔软松弛。

我是在一个小时后醒来的,待下楼时,婆婆早已开工,她又弄好了红薯面团和艾叶面团。厨房里点的是平日里不常用的暖黄的柔灯,下午好似深夜。我不知为何心里特别感动,我大概永远会着迷于这样的场景——四野沉寂,包围小屋一盏灯火昏昏,一截身影起伏忙碌——烟火可亲人可喜。它总是轻易地勾起我对“家”的最原始的记忆,让我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在心底确认那抹最本能的温情。

年糕的做法并不难,耗的是煎炸时的缓慢时辰。把豆饼状的扁面团投入烧热的油锅,看它们一点一点胀大变成圆球状,然后用铁夹子滋啦一下按扁那空心的圆肚,如此夹上几回,面团内部就不会夹生,外部也不会焦糊。红糖年糕浓郁香甜,油气最盛,是孩子的最爱;红薯年糕色泽金黄,清清爽爽;我最爱艾叶团子,它经过油炸后,苍白的绿变成苍翠的绿,汪亮亮的,在表面呈现出一条一条叶片的脉络。

我站在边上看婆婆用搪瓷碗分装了三份年糕,再用塑料袋裹束妥当。不知是不是离灶台近的缘故,灶火仍在呼呼响,我一向不太舒服的胃和腹部也被烘得十分暖和熨帖。天气很冷,可我手中提着年糕,它正冒着热气呢。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