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建春
时值深冬,借着暖阳于闹市中散步。
到了该用餐的时候,我们便在一间汤馆中就座。小店窄而深,两排卡座从门堂沿至厨房的档口,排放整齐,物件简约,给人一种干净真实的感觉。
女儿在小吧台前点餐,问我吃什么,我瞥了一眼“本店菜品价格表”,选了自己喜欢的“鸭杂面线汤”,内人和小女则另选了“鸭腿面线汤”。
不一会儿,“三大碗”先后上桌,大红漆碗描金带莳绘,外搭一把木头小勺子和一双竹筷,非常有仪式感。浅酱色的老鸭汤热气腾腾,浮油泛金,给降温的冷冬增添了些许暖意。低头一瞧,只见碗中全是“硬货”,仅是鸭腿肉就占了汤碗里三分之一的地盘,如梭状的枸杞在碗中“游走”,中间还有一些葱花点缀增色,这的确是传统的“四物”老鸭汤,妥妥的闽南口味。
“四物”,就是川芎、熟地、当归、白芍这四味中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熟地,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四物”配老鸭,以鸭作为药引子,经焯水慢炖后,被保留下来的恰好是略带一丝药香的老鸭汤,具药食同宗之大成。烹煮时用面线来充当“客串”,配上文火煲出来的“四物”老鸭汤,四季均有市,老少皆相宜。
我习惯先喝汤后吃肉,小木勺舀一小口尝试,温感正好,入喉便“吧唧”一声,半碗入腹,感觉身体又被滋补了一回,顿感周身有沸腾之感。
福建人爱喝汤的习惯有“料”可寻。喝汤,早已成为本地人的一种重要的饮食习惯,直到现在,我们闽南人每餐,尤其是午、晚两餐必有汤,长辈们就餐前会随口问一句:“有汤没?”没汤时,这一顿饭是吃不“爽”的。记得有位文人说过:“从营养的观点出发,闽南人始终把烹调和确保质鲜、味纯、滋补等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家喻户晓的“四物”老鸭汤堪称闽菜传奇中的一个代表作,可见闽南人制汤是有来头的。“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是苏轼制汤的一个高度。现代人不妨用“鳝鱼望月,泥鳅吐泡”的方式来掌握制汤的火候,我想同样可获得一瓮可口的清汤。
虽然在我看来,万物皆可汤,但儿时记忆中的“四物”老鸭汤的味道,却是始终挥之不去的,今日偶遇尝之,既温暖了身,也暖了心,想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故乡情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