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婧
在福州有句俗语“省食钱债轻,省颂衣裳新”,意思就是在饮食上节省的话,偿还债务也会容易些;小心地穿衣服,衣裳也显得新些。与之相反的行径有“拾礼缚腿带,家伙去蜀堂”——这是一则民间寓言故事,说某人捡到一副绑腿的带子,为了配带子便买了一双新鞋,又为了搭配新鞋再去添置新东西……等到把全身上上下下都配齐,足足花了够买一套家具(即“蜀堂家伙“)的大钱。想到这句俗语的我,除了感叹福州人的用钱智慧,又开始反思自己在2023年因为这同样的消费心理花了多少“冤枉钱”。
“砍价”也是福州人节省的一种重要方式。福州俗语说“福州价,半半价”。讲话喜欢用叠词的福州人说的“半半”,即为“一半”。但我却常常因为砍价时张不开嘴而吃了不少亏。其实讨价还价是福州市场上的一种惯例,大家都“知己知彼”——卖家往往加倍要价,有经验的买家便也“心有灵犀”地至少砍半还价,共同商议一个皆大欢喜的价格。
不过价格并不是福州人在做购物选择时的唯一追求。俗话说“蜀个钱买针,也着看鼻”,“鼻”可不是指我们的鼻子,而是指针鼻——福州人认为,即使只是用一个铜板这样的小钱买东西,也要注意考察像针鼻这样小的方面,即购物无论价高价低,都要先看清货色再出价购买。福州话里还有一说是“便宜无好乇,好乇儥便宜”,即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想要在买卖市场上纵横,是必须有些俗世的智慧,才能做到用钱有方,投资有道,从而才能“钱生钱”。
我小时候家里人还常说:“金银堆成山,不如蜀扁担。”金山银山不如一根扁担,这句俗话体现的是福州人“勤劳致富”的观念,它也是歌词“幸福生活哪里来?就靠劳动来创造”的福州话诠释。俗话里这传给后人的“扁担”,象征的是一种谋生的技能,有了它,后人才可以撑起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进而才能“趁大钱,起大厝(赚大钱,盖大房子)”。而金山银山,若不是自己挣下的,终究会坐吃山空。因而妈妈常告诫我要认真对待学业,今后才能胜任工作、独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