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颖
说起我最中意的福州小吃,“肉燕”绝对能排得进前三名!作为福州孩子,我从小听来的肉燕由来,就有几种不同的坊间说法。一说是旧时某位厨师误将捣鱼丸错听成捣肉丸,歪打正着做出了燕皮;一说是有位官大人还乡,家中帮厨用猪肉打成肉泥,掺上番薯粉,擀成薄薄小块,包上肉馅煮汤做成了点心,没想到意外地鲜美。由于它外形酷似燕子,因而得名。又因为肉燕常与鸭蛋共煮,而鸭蛋在福州话中有“压乱”、“压浪”的谐音,所以这道菜又有了“太平燕”的叫法。
福州有句老话叫“无燕儥成宴,无燕儥成年”,又有“吃太平燕,享全家福”这种说法,足可见它在福州美食中的地位。按福州人的观念,吃太平燕,也意味着团圆和美满。印象中,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总会买上几两燕皮,配上瘦肉、尾梨(荸荠)、葱珠、香菇等等,一场家宴大作战就此拉开序幕。御用切工老爸将食材切丁,加入各种调味酱汁后,便向瘫在沙发上的我发来信号:“快来试味咯!”
接下来便是我和老妈的主场,速速包好了肉燕,一笼煮汤一笼“干炊”(蒸)。待肉燕出锅,我迫不及待品尝这美食,老妈不禁提醒我:“野灴,快慢仂囝食(太烫,要慢点吃)!”另一边,老爸则是满脸期待,问我:“会好吃儥?”得到了我的肯定答复,他才心满意足。
很多年后,每当我回想起这些场景,依然觉得暖心。现在我每次回家,少了自己包肉燕的环节,却也总能吃到新鲜出锅的肉燕。爸妈说,他们一天天老了,孩子也独立了,作为父母给不了子女更多,就只能在和我相处的短暂时光里让我多吃一点爱吃的东西。听到这番话的瞬间,我的眼眶就湿润了。
“依命,周天几点出发呀?妈妈这回刚包好的肉燕,都分好小袋子了,一次拿一包出来煮就行,很方便的。”老妈如是说道。到了自己家再打开行李箱,发现里面竟还有两颗白煮蛋和一结索面,不由得心头一暖。在外求学工作的这些年里,品尝过许多别处的美味,却永远想念肉燕的味道。于我这样许许多多在异乡奋斗的人来说,肉燕之所以无可替代,是因为它包裹的是家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