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万春
我喜欢郁达夫后期的抒情小说《迟桂花》。《迟桂花》也是郁君自认最得意的作品,实现了作者的自我审美追求。小说描写了男主角到西湖翁家山访友中,和翁家寡妹相互爱慕。女主人公的丰腴健美、善解人意,给“我”留下刻骨的记忆。小说反复渲染散发着浓郁香气的迟桂花,寄托了作者的美学理想:“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小说篇末,“我”与友人兄妹分别时呼唤:“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给悲剧氛围带来了一丝阳光。
文中几处说到木樨花,我知道,木樨是桂花的别名。在我的家乡沙县,人们就称之为木樨。木樨还是沙县最著名的乡土树种,我就跟母亲采过桂花窨茶,制桂花糕、桂花羹、桂花元宵……大快朵颐,适口者珍。
“蟾宫折桂”,本邑乡俗喜欢读书人,嫁女儿偏向读书人家。据方志记载,本邑书院和读书人多,宋代中进士者146人,为闽西北之最。我写过小品《闻香识故乡》。明清闻名八闽的淘金山,奇石迭起,花树如云。最著名的花树,是“石屏风”旁的宋桂,玉树临风,历经八百多载春秋,依然蓊蓊郁郁,花开八月,馨香如雾,浓得化不开,笼罩了半座山,被誉为淘金山三绝之一。
郁达夫的《闽游滴沥》系列,几乎篇篇佳作,福建的山水人文民俗,情景交融,信马由缰,我喜欢。而《迟桂花》在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充分显示了郁氏小说的散文美。不管是翁家山桂香弥漫的山村月夜,还是晨起上路,“两旁的细草上,露水还没有干,而一味清凉触鼻的绿色草地,和入桂花香味之中,闻了好像是宿梦也能摇醒的样子”,郁达夫写人与自然都有一种和谐美。
桂花位列“中国十大名花”,杭州的市花就是桂花。我到过当年郁君描述的“翁家山”满觉垅,那时正值花季,满山都是百年老桂,连附近板栗树上的栗子也带着桂花香。人群熙熙攘攘,姑娘们在树下撑起帐子,小伙子爬到树上用力摇晃。银铃般的笑声中,那金黄色的桂花,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我想寻找“翁家山”翁家妹子的影子,可今夕何夕,山乡旧貌换新颜。
我又想起家乡的木樨,“闻香识佳人”,闽西北百年民谣:“南平枕、贡川席,沙县的姑娘不用挑剔。”说的是,南平的皮枕头好,贡川草席最佳,而沙县的女子呢,个个如花似玉。改革开放以来,沙县小吃风靡天下。如今有了飞机场,通航海内外,各行各业都长了翅膀。乡愁如许,此生似梦,在我这个古稀老人意念中,故乡永远是个大美人,秋波荡漾,光彩照人。